《武》情诗三百首赏析
武
作者: 韩梅村 【本书体例】
【原文】:
於皇武王(1),无竞维烈(2)。允文文王(3),克开厥后(4)。嗣武受之(5),胜殷遏刘(6),耆定尔功(7)。
【鉴赏】:
这是一首歌颂周武王克商功绩的大武乐歌。据吕氏春秋记载,其为周公所作。现在虽无更多确证,但从其反映的内容看,当是武王时代作品无疑。
全诗共分两大部分。
前二句为第一部分,总赞武王举世无双的功绩。
“於”,赞叹词。皇,伟大。“真伟大呀,武王!”这既是对武王人格的总体评价和赞颂,又兼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次句承上。竞,强。无竞,没有比……更强的。维,其。烈,功绩。“没有比他的功绩更大的了。”这既是对首句“伟大”一词的具体说明,却又不说出其“功绩”的具体内容,从而驱使读者更加兴致勃勃地阅读下去。
妙在三、四两句却不顺着前文的思路继续叙述下去,而是宕开一笔,偏从文王功绩写起。允,诚实而有信用。文,文德。克,能。“诚实讲信用而又道德高尚的周文王,他能为其后代子孙开创基业。”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文王在其封地内禁止饮酒打猎,实行裕民(使民富裕)政治;其针对“殷纣招诱奴隶,为其他小国所怨恨的形势”,规定“谁的奴隶归谁所有,不许藏匿”,从而取得了其他小国的拥戴;他“战败西戎混夷,又灭附近几个敌国。拓境西到密(甘肃灵台县),东北到黎(山西黎城县),东到邘(yú于,河南沁阳县附近),殷都朝歌(河南淇县),取进逼的形势。他又扩充势力到长江、汉水、汝水三个流域,教化那里的蛮夷,称为江汉汝坟之国,也称为南国,也称为周南召南”,至其“晚年,已经取得了当时所谓天下的三分之二”,灭商的条件已经成熟(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第70页)。可见,没有文王的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武王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伐商诛纣的伟业。
这决不意味着对武王功业的轻视。恰恰相反,作品通过文王功业的“跌宕”,然后在五至七句中,基本采取白描手法,以对事实的真实叙述,完成了对武王功业的颂誉,从而显得更加富有份量。“嗣子武王继承了文王遗业”。这可说是武王的重大功业之一。因为假若没有其对文王清明政治的忠实继承,就谈不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遏,止。刘,杀。“伐商诛纣,取得了对殷战争彻底胜利后,立即在全国停止杀伐,实行仁政”。这可说是武王的重大功业之二。说明武王不以“守成”为满足,而是要在忠实保守文王遗业基础上,进一步求得事业的发展,而且其事业也确实得到了发展。耆,致。结句总揽前面两句。由于武王在忠实继承文王遗业后,彻底摧毁了殷商统治,停止杀伐,这就奠定了他的不世之功,使其成为文王之后的又一代明君:而这则正是本文写作的根本动因。不仅如此,由于结句与开头遥相呼应,还使得全诗结构完整,如同一气呵成,气足而神完。
-
《吴师道·斋居四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予幼而志
-
这是首政治讽刺诗,借春日玄都观桃花的繁盛艳丽和游人如织,影射贤良被逐,奸邪得势,抒发了诗人对朝廷新贵的讽刺与蔑视之情。
-
名言: 明主使其群臣, 不游意于法之外, 不为惠于法之内。 注释: 使; 使用, 使唤。游意: 随心所欲。 句意: 英明的君主使唤他的群臣, 不在法律之外随心所欲地指使他们,也并不因为他们做好了法律规
-
《行所不逮,身所不体,心所不喻,偶然闻一师之言,见一物之机,遂自以为妙悟,小知以贼道.
《行所不逮,身所不体,心所不喻,偶然闻一师之言,见一物之机,遂自以为妙悟,小知以贼道。》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
-
处士有儒术,走可挟车辀。坛宇宽帖帖,符彩高酋酋。不爱事耕稼,不乐干王侯。四十余年中,超超为浪游。元和五六岁,客于幽魏州。幽魏多壮士,意气相淹留。刘济愿跪履,田兴请建筹。处士拱两手,笑之但掉头。自此南走
-
舒元舆《长安雪下望月记》 舒元舆 今年子月月望,长安重雪终日,玉花搅空,舞下散地。予与友生喜之,因自所居南行百许步,登崇冈,上青龙寺门。门高出,绝寰埃,宜写目放抱。今之日尽得雪境,惟长安多高,我不与并
-
送孟东野序送孟东野序 【原文】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237]之;其趋也,或
-
典源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东平淳于棼,吴楚游侠之士。嗜酒使气,不守细行。家住广陵郡东十里。所居宅南有大古槐一株,枝干修密,清阴数亩。淳于生日与群豪大饮其下。贞元七年九月,因沉醉致疾,时二友人于
-
[原文] 二子乘舟, 汎汎其景。 愿言思子, 中心养养! (鲁养养作洋洋。) (景、养,阳部。) 二子乘舟, 汎汎其逝。 愿言思子, 不瑕有害? (逝、害,祭部。) [译文] 您二人乘舟漂泊向远方,任
-
还珠洞山林自空閴(2),游人事幽讨(3)。岫幌与云关(4),来蹟可堪扫。艮离矗孤峰(5),玉簪倚天杪(6)。桂水流灕碧(7),洄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