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代民歌《(八角鼓)怕的是》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代民歌《(八角鼓)怕的是》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怕的是梧桐叶降,怕的是秋景凄凉,怕的是黄花满地桂花香,怕的是碧天云外雁成行,怕的是檐前铁马叮��响,怕的是凄凉人对秋残景,怕的是凤枕鸾孤月照满廊。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生活的小曲。此诗所写正是一位在离别中孤居独处的女子,她心中充满了哀怨和忧伤。这种孤寂和伤痛是那样强烈,紧紧地攫住了她的心。可这情感又看不见,摸不到,不能直言道出,于是作者运用了一种高度概括和描写景物作衬托相结合的手法,把思妇的痛苦情感抒写得鲜明、突出,又含蓄蕴藉。
首先,作者把思妇因孤苦寂寞引发的伤痛描述为一个“怕”字。这个字十分浅白,算是口语,而用在此处,却颇能引发联想。一是这“怕”是由种种感受凝聚而成。它自然地使我们想到这女子先前经历过种种心灵的磨难。她的痛苦由浅而深,由轻而重,如今,已时时有一种 “怕”袭上心头。她把这 “怕”在题目中点出,又冠于每句诗的开头,反复申说,让它联递出现,循环往复,在读者耳畔,形成一种绵延的声浪,在读者心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使人不仅好像看到她那凄惶痛楚的面容,并且透视出她那在痛苦中颤栗的破碎的心。第二,这 “怕”字,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包容性,它会引人去探寻、想象其中含蕴的情事。这样,读者的思维想象必然要从这个抽象的字眼生发开去。这时,作者又恰好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秋景,以景衬情,把思妇的幽怨悲戚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你看,在清冷萧瑟的暮秋,这位女子在庭院彳亍徘徊,触目生愁:秋霜肃杀,草木凋零,曾是满树青碧的梧桐,现在是老枝枯败,黄叶飘飞。看到这些,这女子心有所悟,觉得一阵惊怕袭上心头,为什么呢?她该是从草木的衰朽,想到岁月的推移,韶华的飞逝,并且从珍惜华年,而感伤自己的青春不偶。女儿美在红颜,一旦人老珠黄,便万事皆休。可她盛年独处,只能在忧伤中虚掷青春,花颜暗老,想到这些,她的心怎能不被刺痛呢?清肃的秋日,也有短暂的花季,桂子飘香,黄菊满地,这可是难得的清秋佳景。可这位女子对佳景而无佳期。这花色花香能唤起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随即带给她的,却是幸福无望的失意和感伤。良辰美景无心赏,千种风情无人说。因而,这清秋佳景,只能将她刺痛,使她不由得心生惊怕。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的悲哀。
看秋花,盼佳期,想远人,不禁思忆悠悠。而茫然地举头遥望之时,又见一行行征雁在高朗的秋空渐飞渐远。凝望这远徙的雁儿,她不禁想到那远行的亲人,跋山涉水,一路风尘,他要承受多少劳顿之苦?如今不知行在哪里,驻足何方。这份悬心伤神的牵挂,又怎不让她心痛如绞呢?
这位思妇来到庭院,应该是为了排遣愁思吧?可是她俯仰所见,都痛断情肠。而更可怕的,还是那长夜的辗转反侧,通宵难眠。入夜,她怀着忧怨、期盼、牵挂、焦愁,走入空房,独宿孤栖。那种枯寂与孤苦,要给人多少熬煎?可是,那檐前的铁马风铃,又丁当作响,更添无限的凄凉。而那明月,偏偏又洒下满廊的清辉,如水的月光,更使她心怀撩乱,想入非非。然而,她的秋夜,只能是凤枕独卧,锦衾生寒,……念及此处,她恐怕要眼中滴泪,心儿滴血。于是她又凄惶地自语: “怕的是凤枕鸾孤,月照满廊。”
这首思妇小曲,题旨非常鲜明,写出思妇怀念远人,自伤幽独,在孤独中熬煎度日而悲不自胜的可怕的痛苦。“怕的是”三个字像一个个心灵的点痕串连成线,既贯全诗,昭示主旨;而秋日、秋夜的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思妇念远图,又把这情思表现得可感可观,令人思味不已。

猜你喜欢
  • (宋)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宋)姜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夜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出处】唐孟浩然《 过故人庄 》 【意思1】等到重阳节的时候,我还要 回来观赏菊花。重阳日:即农历九月初 九的重阳节。重阳这天,古人有赏菊花, 饮菊花酒的习俗。就:接

  • 白居易《北亭》全诗赏析

    庐宫山下州,湓浦沙边宅。宅北倚高岗,迢迢数千尺。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茅亭居上头,豁达门四辟。前楹卷帘箔,北牖施床席。江风万里来,吹我凉淅淅。日高公府归,巾笏随手掷。脱衣恣搔首,坐卧任所适。时倾一杯

  • 苏轼《次韵参寥寄少游?或谓为释元净作?》全诗鉴赏

    岩栖木石已皤然,交旧何人慰眼前。素与昼公心印合,每思秦子意珠圆。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台阁山林本无异,故应文字不离禅。

  • 李白《南流夜郎寄内》全诗赏析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 玄奘在印度

    玄奘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高僧,正值戒日王执政时期他出访了印度,在当地访问、考察和学习多年。回国时带回许多佛经,回国后写出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这一壮举不愧为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他的著作是了解印度古

  • 杜甫《江梅》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江梅》咏梅花诗鉴赏 杜甫 梅蕊腊前破

  • 《北风行赏析》

    这是一首起眼绝句,第一句诗中“萧萧”说明风很大,而“北风”即北方吹来的风,北方吹来的风都是非常寒冷的,所以风很大,而且很冷。在这种环境之下,在城上守卫的将士(健儿),自然会很冷,冷到什么程度呢?冷到连耳朵都快被萧萧寒风吹落。所以第二句紧

  • 《三世不遇 刘彻 颜驷》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上(汉武帝)尝辇至郎署,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

  • 《酬贺遂亮》

    [唐]韩思彦 古人一言重,尝谓百年轻。 今投欢会面,顾盼尽平生。 簪裾非所托,琴书冀相并。 累日同游处,通宵款素诚。 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 顾言何所道,常得岁寒名。 这首诗见《全唐诗》卷四十四。据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