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固《独秀山》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张固独秀山
张固
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
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这首诗的写法独特。作者以山拟人,写山就是写人,山与人合一来写。写山,概括了山的特异之处,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诗的托意,它透露了作者的心态,呼之欲出。
首句描绘独秀山孤高无比,以众山作为其高大的陪衬,其势已自不凡。清吕璜登独秀峰展重阳诗云:“出自众中推独秀”,与此句意同。南朝宋颜延之做始安太守时,曾于独秀山麓辟读书室,爱其平地特起,孤峰独秀,有吟此山的名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独秀山之名自此始。 清人祁寯说:“远近诸山, 环拱于烟云杳霭间。 盖城中登眺, 以揽数十里之奇胜,莫如此峰。”所以说首句“孤峰不与众山俦”是登临实感,非虚美夸张之词。
次句“直入青云势未休”,是作者表露心态之笔。表面写山,它将无生命之石山,写成活脱脱地生生不息的有生之物。它直插青云,与天争高,没有停止的时候,兀然有一股英气扑面而来。然而骨子里流露出作者青云得意。竞竞向上之志,跃然纸上。
第三句写这山要与天地作桥梁,将上界的天 (乾) 与下界的地 (坤)凝结为一体。立意尤佳。“会得”一词,是作者自诩之词,显然道出自家胸怀: 作者身为桂管观察使,要像此山一样,沟通天和地,也就是要沟通中央政权与地方,使二者亲密无间。不言而喻,要勤于政,爱于民了。这是作者把要作循官能吏的抱负和理想,托物言志,进一步作了揭示。
最后一句刻画了该山顶天立地的形象,并点明此山在南州 (桂州) 作结。由于有这一“擎天一柱在南州”的诗句,因而独秀山又名“南天一柱”。人们读此句诗,又不免会联想到“不周天柱”、“中流砥柱”这样一些形象,不由不对此山,也就是对呼之欲出的人油然而生敬仰之心,倍觉其雄伟而高大了。
-
吴子曰:“夫总 ① 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
-
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
张镃《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②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③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④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⑤ 【注释】 ①竹轩:座落在竹林中
-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名言: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向: 指仰攻。丘: 高地。逆: 迎头而上。佯北: 假装败退。饵兵: 作为诱饵的小部队。师
-
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是以唱云谣则金母 ① 词清,挹霞醴则穆王心醉。名高《白雪》 ② ,声声而自合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偏谐凤律。《杨柳》《大堤》 ③ 之句, 乐府相传。《芙
-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出处】唐李颀《 古意 》。 【意思】诗句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位年仅十五 岁的妙龄少妇的形象。她能歌善舞
-
《汉魏六朝散文·范晔·二十八将传论》原文鉴赏
-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
-
欧阳永叔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
-
百人无一直,百直无一遇。借问遇者谁,正人行得路。中丞薛存诚,守直心甚固。皇明烛如日,再使秉王度。奸豪与佞巧,非不憎且惧。直道渐光明,邪谋难盖覆。每因匪躬节,知有匡时具。张为坠网纲,倚作颓檐柱。悠哉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