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题 解】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诗人在描绘涧边幽草、深树黄鹂这一春色的同时,还极力渲染了春潮雨急的景象,抒发自己身处官位自愧无能、无所作为的无奈的处境和忧伤的心情。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同样是看风景,诗人有不凡的感觉和发现。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形象生动、细致地捕捉住了景物特点。前后两句诗人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主观感受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有引人思索的用意。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仕途无所作为,犹如水急舟横。春游西涧,晚雨野渡,看似一幅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以情写景,借景抒情。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深树,自得其乐的黄鹂,急水中的横舟,将作者恬淡的胸襟、忧伤的情怀,自然地流露出来,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这与诗人的处境和心情是分不开的。
全诗风格恬淡高远,尤其是结句,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成为名句。
-
国学名句“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出处和解释
【名句】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别人有过失,自己一定知道;自己有过失,怎能自己会不知道?意思是说别人的过失,自己一定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更应当知道。
-
博马舍原名彼埃尔-奥古斯旦·加隆(1732—1799),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戏剧家。出生于钟表匠家庭。经历复杂,当过王室的钟表师、路易十五的秘书
-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 【原文】 年、月、日[123],季父[124]愈闻汝丧[125]之七日,乃能衔[126]哀致诚,使建中远具[127]时羞[128]之奠
-
原名为《数术大略》。共九卷。元代人称之为《数学九章》,又有人改九卷为十八卷,并于明代初期收入《永乐大典》。明代,王应遴从《永乐大典》抄录时,便定名为《数书九章》。清代,编《四库全书》时,沿用元代之书名
-
《韩愈·五箴五首并序》原文注释与译文 人患不
-
【名句】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语出《荀子·君道》。评定品德的好坏而决定等次,衡量才能的高低而授予官职。
-
1.运用比喻手法的佳句 ①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唐)李白《巴女词》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③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
【3305】寂静的春天(〔美〕蕾切尔·卡森著,王晋华译,中国画报出版社,17 2万字,2016年4月第1版,32元)△本书共十七章:[1]明天的寓言
-
《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30卷114章。“古兰”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又译作《可兰经》、《古尔阿尼》、《古兰真经》等,共有55种名称,穆斯林常用的是“读本”、“光”、“真理”、
-
谭献评此篇云:“笳吹频惊,苍凉词史。”(《箧中词续》)“苍凉”一语,除通常的含义之外,也许还应当强调其在沉痛中失望、在失望中沉痛的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