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祁《秋霁·基隆秋感》中法海战忧国忧民词作
秋霁张景祁 秋霁·基隆秋感 盘岛浮螺,痛万里胡尘,海上吹落。锁甲烟销,大旗云掩,燕巢自惊危幕。乍闻唳鹤,健儿罢唱从军乐。念卫霍,谁是汉家图画壮麟阁? 遥望故垒,毳帐凌霜,月华当天,空想横槊。卷西风、寒鸦阵黑,青林凋尽怎栖托?归计未成情味恶。最断魂处,惟见莽莽神州,暮山衔照,数声哀角。
在光绪十年(1884)的中法海战中,清军曾击伤法国军舰两艘;法军进攻台湾基隆炮台时,清军曾将其击退,毙伤多人,并缴获大炮四门。清军不是毫无战斗力,但由于朝廷求和妥协,将领昏庸无能,致使福建水师在马尾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基隆亦终告失守。其时张景祁宦游台湾,对此深感切肤之痛,曲江秋·马江秋感和此词都是直接针对上述事件而发。
台湾岛如水中“浮螺”,“万里胡尘”居然也“吹落”于此,亦即远在地球另一面的法国,居然对中国的神圣领土兵刃相加,词人未用“惊”表示惊奇,因为此前已经有过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咸丰六年(1856)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见怪不怪了;而用一“痛”字,一则对侵略者,一而再、再而三的恶行表示痛恨,一则着重表现对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沉痛心情。侵略者并非战无不胜,中国军队也并非不堪一击,之所以落败,完全出于先自乱了手脚,吓破肝胆,“自惊”、“乍闻”在两个用典句中,活画出清军指挥决策层不攻自乱、闻风丧胆的丑恶而可怜的嘴脸。批判的着重点在此,沉痛心情的根源也在此。上片可以说是由一个“痛”字贯穿,痛恨凶恶的侵略者,而对于国中居然有如此使堡垒从内部被攻破的蛀虫(而且是掌权决策的),更是痛恨乃至愤怒。
作者是大陆(浙江钱塘)人,身在被侵略的台湾,徒有报国之志而无门,“空想横槊”。要回故乡,却又“归计未成情味恶”。报国无门,无法尽忠;有家难归,难以尽孝。旧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尚可选取其一;词人此时竟至无可奈何的地步,于家于国,于公于私,一无可用之地,试想七尺男儿身临此境,“情味恶”是再也无法摆脱了。不能有所行动,想像总是可以的吧,然而,出现在脑海心头的,却又只是“西风”、“寒鸦”、“青林凋尽”,一片凄凉景象;清廷曾自夸“天朝无所不有”,但曾几何时,在列强侵略、权贵自我糟蹋下,“神州”虽依然“莽莽”,国土辽阔,却只见“暮山衔照”,只闻“数声哀角”,衰败没落,令人痛心,令人失望。
谭献评此篇云:“笳吹频惊,苍凉词史。”(箧中词续)“苍凉”一语,除通常的含义之外,也许还应当强调其在沉痛中失望、在失望中沉痛的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
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不是风光如画的海南岛,也不是炎热潮湿的西双版纳,更不是赤热难耐的火鲁岛,抑或骄阳似火的撒哈拉大沙漠,而是母亲的心
-
“蔷薇花,多么美,多么新鲜……” ◆ 屠洛涅夫 不记得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已经很久,很久了,我读过一首诗。我很快地就忘了它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上一句:湖东行不足。
下一句: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句的意思是,我非常喜爱湖东地区的风景,任何走不够的。“绿杨阴里白沙堤”指的是湖东地区美丽的景色,绿杨树的阴影下有一条洁白的沙堤。这句诗描述了湖东地区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心中的美好。【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出处】唐&m
-
沈从文是个写文章的人。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写文章的人不就是作家么?不,这并不一定就是一回事,我在中学里就开始读沈从文的文章了。读过《边城》、《湘行散记》,觉得很喜欢。他的小说我读得不多,可是我知道他写
-
作者: 王瑞明 《殷商贞卜文字考》是研究甲骨文的专著
-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外国童话《[瑞典]林格伦·小飞人卡尔松(节选)》鉴赏
-
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
《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家书一封接到信,甚慰!济与乙都去上学,好极!惟儿女聪明不齐,不可勉强,致有损身心。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
-
晶晶掷岩端,洁光如可把。琼枝曲不折,云片晴犹下。石坚激清响,叶动承馀洒。前时明月中,见是银河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