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对仗通俗地说,就是对对子,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艺术 形式。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曲舞台上跑龙套似 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 美的修辞手段,是诗歌格律的表现方法之一。对仗多用于律诗、骈 文和部分词牌中。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 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简而 言之,对仗应具有以下两条最基本的特征:
(1)字数相等、平仄相反,对仗出句尾字多为仄声,对句尾字多 为平声。即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这一特征乃是格律诗固有 的特点。格律诗中一联诗句字数都相等,而且出句与对句都成“对”, 所以,一联诗句通常是平仄对称相反。所谓平仄相反,亦仅指不失对 而言,主要指偶序位上(二、四、六)的字和尾字平仄对应相反。
例如杜甫的秋兴之一诗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此句为原诗中的颔联,出句尾字“涌”为仄声,对句尾字“阴”为 平声。
(2)语义相对、词性相合。即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 性相同,字意不同。此为对仗的词性特征,乃对仗的根本特征。语义 相对,是指句中所用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词性相合,是指对应 词语的词性协调一致。凡满足以上两条特征要求的一联诗句即谓 之对仗。
清代为培养学子从小就形成对仗的概念,诗人李渔特意编写了 一本笠翁对韵启蒙读物,供儿童背咏。全书分为上下卷。按韵分 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 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 口,从中能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笠翁对韵将常用字尽收 其中,可谓诗词入门之敲门砖。初学者不妨去读读,多有裨益。
-
作者: 姜文斌 【本书体例】
-
典源出处 《诗 小雅 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郑玄笺:喻谗人集作已过,以成于罪,犹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锦衣。 释义用法 贝锦,织成贝形花纹的锦缎。诗中以彩线织成有花纹的锦缎作比,形
-
【原题】:市人有弄虎者儿辈请观饲以豚蹄睹其攫噬戏作四绝句
-
青派连淮上,黄楼冠海隅。此诗尤伟丽,夫子计魁梧。世俗轻瑚琏,巾箱袭武夫。坐令乘传遽,奔走为储须。邂逅我已失,登临谁与俱。贫贪仓氏粟,身听冶家模。会合难前定,归休试後图。腴田未可买,穷鬼却须呼。二水何年
-
许氏 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许氏这首咏虞美人七言绝句以虞姬之口吻写出,读来格外动人。“君王意气尽江东”写楚霸王风云意气于江东了结用
-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兰溪:在浙江兰溪西南。棹(zho)歌:渔民的船歌。越中:这里指浙 江中部。桃花雨:指春雨。滩(tān):水边比
-
此生泰山重,忽作鸿毛遗②。三子死一言,所死良己微。贤哉晏平仲③,事君不以私。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④。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顾命有治乱⑤, 臣子得从违。魏颗真孝爱,三良安足
-
齐家治国 本章朱本称之为“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管理好家庭和整个家族是个大问题。家庭的管理,最好的方法
-
【名句】锦城 ① 虽云 ② 乐,不如早还家。 【注释】①锦城:今四川成都的别称。②云:说。 【释义】锦城虽说很美好,在这里十分快乐,但是不如早点儿回家。 【点评】即使身处美好的地方,也不要忘记回家去看
-
【注释】:(客言咸阳宫亦废,有民种瓜其上,感而遂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