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少年行》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黄景仁
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
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
这是诗人的早年之作,诗中充满豪气,与他后来“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洪亮吉北江诗话)的多数诗篇判若两人。少年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类,本出于结客少年场行,多咏年轻人轻生仗义、任侠游乐之事。此诗抒写了向往建功立业的豪情,风格明快,意境壮美。
前两句直吐怀抱。“作健”,成为一个健儿,语本北朝民歌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诗人认为,“沙场”是他杀敌报国、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选择。唯其如此,他想象当自己在接战的前沿戍守与战斗时,登高望远,只会目光向前,而决不致回头望乡、作感情脆弱的儿女之态。这两句感情磅礴,一气呵成,在同一主语下,连用“作”、“向”、“登”、“望”等富于动态性的词,一个行进中的胸怀大志的诗人形象宛然在目。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在直抒时带出诗人的自我形象,那么,后两句的笔墨就全集中在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上了。后两句也是诗人的想象之词。“太白”,山名,在今陕西省的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这里的“天尺五”,也是山高近天的意思。诗人想象自己正宝刀在手,站在高高的太白山上,几乎头顶青天。其时,月色朗朗,月光刀光彼此辉映,分外明亮。诗人为自己塑造的是一个高大光辉的理想化的形象。为了突出形象之“高”,让人物站在以高闻名的太白山上;为了强调其高,连用了两个“高”字,又用了表示距离的数量词“天尺五”加以具体化。为了突出形象之光辉照人,不仅让人物手握光可鉴人的宝刀,而且又让明月照临,使人物形象更加光彩焕发。
黄景仁生于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的乾隆盛世,表面繁荣的景象使他对实现理想抱有希望;在唐代诗人中,他又最推崇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于是在他前期创作中出现了少年行这样格调昂扬、意境壮美、充满奇思异想的浪漫主义的诗篇。而当他入世渐深,看到了现实的种种弊端,也看清了个人“才高不遇,孤客酸辛之况”(洪亮吉北江诗话)时,诗作的理想色彩渐淡,内容变为多写愁苦,情调也变得凄婉感伤了。前人概论黄景仁的诗为:“黄生抑塞多苦语,要是饥凤非寒虫。”(张维屏题黄仲则诗集)又说:“生平于功名不甚置念,独恨其诗无幽并豪士气。”(洪亮吉国子监生武英殿书签官候选县丞黄君行状)唯其如此,表现了独特风貌的少年行更值得我们珍惜。
-
双猊蟠础龙缠栋,金井辘轳鸣晓瓮。小殿垂帘白玉钩,大宛立仗青丝鞚。风驭宾天云雨隔,孤臣忍泪肝肠痛。羡君意气风生坐,落笔纵横盘走汞。上樽日日写黄封,赐茗时时开小凤。闭门怜我老太玄,给札看君赋云梦。金奏不知
-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出处】唐王维《终南山》。 【译注】太乙峰高耸入云,好象近接天帝的都 城。终南山的余脉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海边。近天都、接海 隅是艺术的夸张,突出了终南山之高大、绵远
-
〔精神训〕 晏子与崔杼盟,临死地而不易其义 ① 。殖、华将战而死,莒君厚赂而止之,不改其行 ② 。故晏子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 ③ ;殖、华可止以义,而不可县以利 ④ 。君子义死,而不可以富贵留也;义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将知严州被召至临安,等候皇帝
-
萧纲:晚春赋 萧纲待余春于北阁,藉高宴于南陂,水筛空而照底,风入树而香枝。嗟时序之回斡,叹物候之推移。望初篁之傍岭,爱新荷之发池。
-
明·宋濂 2 卫人束氏 3 ,举世之物,咸无所好 4 ,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善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
-
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简析诗人在贬放浪游期间,多个阴冷凄清的早晨在洞庭湖边目送朋
-
【原题】:福州堂下小栏花卉多是手栽今已繁盛因赏花有所感悼
-
【原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鉴赏】 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府(今
-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名句】夫以铜 ① 为 ② 镜,可以正 ③ 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④ 兴替 ⑤ ;以人为镜,可以明 ⑥ 得失。 【注释】①铜:古代以铜制造镜子。②为:作为。③正:端正。④知:知道,了解。⑤兴替: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