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上留田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汉]民歌
田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上留田行是汉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本篇在乐府诗集题下注中,未正式录出。乐府诗集引古今注说: “上留田,地名也。人有父母死不字其孤弟者,邻人为其弟作悲歌以风其兄。故曰上留田。”乐府广题说:“盖汉世人也。”但本篇所写为两儿或数儿共啼,与古今注所说不合。 文选卷二八陆士衡豫章行 “三荆欢同株”注: “古上留田行曰: ‘出是上独西门,三荆同一根生,一荆断绝不长。兄弟有两三人,小弟块摧独贫。’这才可能是古今注所说的上留田古辞。我们要读的这篇,当另是一首,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引李子德说: “似讽父之所后妇而不恤前子”,可参考。
诗写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镜头:有人坐车从里中经过,看见有小儿在啼哭(两个或数个),看长相象是同父亲兄弟,因为小儿哭得太悲伤了,所以乘车的人走了过去又不能不回过车来,询问小儿哭的原因。听了小儿悲惨遭遇的诉说,他悲叹不止。孤儿的悲啼,是汉乐府民歌反映人民生活的一个方面,这首诗和孤儿行等篇一样,表现了对被抛弃蹂躏的孤儿的深切同情。有助于人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歌构思颇为新颖,开头两句从乘者眼中写啼儿,不蔓不枝又似在目前。后两句一问一悲,含无限情节于言语文字之外 ,萧涤非说:“啼儿答语,更不揭出,语极含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不仅啼儿答语未揭出,作者已完全将啼儿抛置一边,只写问者之悲,他给读者留下的想象天地是无限的。王粲七哀诗:“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在写法上,显然受上留田行的影响又有发展。两诗相比,王粲诗激情有余而含蓄不足。
余冠英乐府诗选认为此诗“不是全章”, 言之有理,按照叙事诗的要求,它确实需要补出许多内容。但汉乐府的叙事,常常不拘于事件首尾的叙述,而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点去集中描绘,这是一种成功的笔法,也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再加上任何内容,都会成为画蛇添足,破坏这首诗的简洁和含蓄美。
-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
作者: 枚乘 【原文】: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
-
【原题】:宗博宫讲何丈以诸贤所赋清赋堂诗轴示教借和元韵附轴示教借和元韵附轴尾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出处】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 【意思】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 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解析】 琵琶:
-
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
-
《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唐李吉甫撰。唐代政区,大体以安史之乱分为前后二个时期:安史之乱以前,主要实行州县二级制(其中实行过一段郡县二级制,但为时不长)。贞观元年 (627),依名山大
-
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
-
《种树郭橐驼传》 唐文篇名。柳宗元作。宋黄震说:“戒烦苛之扰。”(《黄氏日钞》)清张伯行云:“子厚之体物精矣,取喻当矣。”(《唐宋八大家文钞》)蔡铸说:“牧民当顺民性,亦犹种树不可拂其性也。借言规讽,
-
文丞相即文天祥,他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就义于燕京。这首追挽之作颂扬文天祥的忠烈,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现实悲痛。诗的前六句皆追怀文天祥事迹并寄感慨。《淮南子》中有一个鲁阳挥戈退日的故事,乃属传说。诗一开始就反用此典,叹惜文天祥虽鞠躬尽瘁,终于未能挽救宋室灭亡的命运,不幸被俘,杀身成仁:“徒把金
-
泾溪杜荀鹤①泾溪石险人兢慎②,终日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注释】①杜荀鹤:见《赠质上人》。②兢慎: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