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3。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4。
【释】
1.造口:即皂口,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2.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东南。舆地纪胜卷三十二:“江南西路赣州南康郡,郁孤台在郡治,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冠冕一郡之形胜,而襟带千里之山川。”清江:指赣江。
3.长安:本汉、唐旧都,这里用作北宋都汴京的代称。
4.愁余:余,我;愁余即“使我发愁。”鹧鸪:鸟名,古人说它的叫声像说“行不得也哥哥。”这里暗指时势艰难。
【译】
郁孤台下
那不息的江水呵,
翻滚着
行人的血泪!
我翘首而望
那中原故都长安,
可叹,
中间隔阻着道道山峦。
青山呵,你遮得住
我的望眼,
却遮不住大江
浩荡奔腾流向东边。
江畔暮色
已使我
愁绪千端,
更那堪
那鹧鸪的声声啼叫
回荡在深山!
【评】
淳熙三年 (1176),词人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虔州,路过造口时,在壁上题下此词。
唐代宗时李勉出任江西观察使,曾登临郁孤台北望慨然,改郁孤为望阙台。苏轼有诗云:“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赣台前暮霭寒。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辛词不仅用李勉事,寓自己北望之慨,而且同时用苏诗“孤云落日”、“长安”之典。
起首“郁孤台下清江水”以江水写起,承之以“中间多少行人泪”,遂使江水泪水成为一体,景语即情语。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分路追击高宗和隆裕太后,太后曾退至虔州。“行人泪”即指此。写水则有泪,写北望长安则有山。清山毕竟遮不住望眼,正如遮不住东流的江水,然而,眼前清山又毕竟在遮挡住人的望眼,更兼暮色降临,深山里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叫声。全词仅44字,却一气旋折,委曲往复,极具婉曲之美;而写山写水,亦是写悲写愤,“无数山水,无数悲愤”(沈际飞语)。
罗大经体会鹧鸪鸣声为: “恢复之事行不得”,俞平伯认为“过于着实,未免附会”,不过,行人所听鹧鸪之声为:“行不得也哥哥”,满怀恢复壮志却又不得实现的词人,听成“恢复之事行不得”,也可理解。
-
(宋)张耒 少年游含羞倚醉不成歌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偎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看朱成碧心迷乱,翻脉脉,敛双蛾。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 张耒,字文潜。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
-
作者: 张俊山
-
建礼高秋夜,承明候晓过。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更惭衰朽质,南陌共鸣珂。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槐街绿暗雨初匀,瑞雾香风满后尘。清庙幸同观济济,丰年喜复接陈陈。雍容已餍天庖赐,俯伏初尝贡茗新。辇路归来闻好语,共惊尧颡类高辛。入仗魂惊愧草莱,一声清跸九门开。晖晖日傍金舆转,习习风従玉宇来。流落生还
-
汉元帝议律令诏 夫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今律令烦多而不约,自典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张门祖妣刘氏太母之碑》(张国琦)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张门祖妣刘氏太母之碑》(张国琦)
-
《枕上推敲忘夜长,苦吟人与睡相妨.》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枕上推敲忘夜长,苦吟人与睡相妨。》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小区有些年头了,密密麻麻的防盗笼,杂乱无章的网线电话线蜘蛛网似的爬满了红砖房。每个单元门前的空墙上,除了偶尔有几张水电费催缴通知外
-
庭柏阴阴昼掩门,乌知有赦闹黄昏。汉宫自种三生福,楚客还招九死魂。纵有锄犁及田亩,已无面目见丘园。只应圣主如尧舜,犹许先生作正言。 作品赏析原题: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