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汉乐府》原文与赏析
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有所思〕有一个我思念的人。〔问遗(wi)〕赠与 〔瑇瑁(di mo)〕即玳瑁。龟类动物甲壳光滑有彩。〔绍缭〕缠绕。〔妃呼豨(x)〕叹息声。〔晨风〕鸟名,即鹯(zhn)。〔飔(sī)〕疾速。
有所思是一首乐府杂诗,有人认为它与上邪原是一首而分开的。对其诗旨,观点明显不一。或认为是刺淫奔的谏诗,或认为是大臣思君的忧愤之词……。其实,这是一首感情诚挚而热烈的情诗。诗中描绘了一个女子爱情遭到挫折时前后情绪的变化,充分展示了一个相思女子的心理活动。
这首诗可分三层欣赏:
首层五句从主人公平日的相思追叙开始,写其所思之远,远在大海之南,从而为下文的“闻”字埋下伏笔。写平日相思,诗人又落实于行动上,通过考虑赠情之物这一细节表现。赠给情人的东西,应是贵重而让人常常接触到的,故主人公选择了发簪这一日常生活中最随身而又每日必见必触的东西。并在这根发簪上倾注了一片爱心:以华贵的玳瑁为簪,恐其不珍;又缀之以双宝珠,犹嫌不贵;继绕之以美玉,使发簪美贵之极。这一层小中见大,在章法上为跌起中截服务,做到了欲开先合。
第二层六句。主人公忽闻所思者有“他心”,于是顿生怨恨。诗人是通过女主人公对赠情之物态度的变化来表现这一感情变化的。她将这发簪先“拉杂(折断)之,犹不解恨,便“摧烧之”,摧烧尚不解恨,又“当风扬其灰”。将女子对负心人的怨恨之情写得很活。“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两句,写出女主人公下定了决绝的决心。她的那种刚烈的性格,跃然纸上。
第三层六句,“相思与君绝”承接第二层而来。“鸡鸣”二句追溯过去的相恋。密期约会,鸡鸣犬吠,难免为兄嫂所闻。这就是说:你我偷情的事,已经被兄嫂知道了。你如今变了心,叫我怎么办呢?看起来,这个刚烈的女子,极有可能选择自绝的道路。“妃呼豨”三句极意烘托悲凉的意境以表现这一爱情悲剧的凄恻,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命运结局。在封建时代,许多妇女因爱情、婚姻而被迫自杀,为了避开人们的营救,常常选择在夜间。“秋风”二句所写的即是这个时间。须臾,等东方亮了,这个悲剧也就结束了。
这首诗描绘了一出两千年前的爱情悲剧。全诗意绪悲凉,音节凄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妇女问题。这是一篇带血的控诉状,一幅时代的风俗画。
-
鹓鸿俱失侣,同为此地游。露浥荷花气,风散柳园秋。烟草凝衰屿,星汉泛归流。林高初上月,塘深未转舟。清言屡往复,华樽始献酬。终忆秦川赏,端坐起离忧。
-
交友类名言赏析《交情郑重金相似。》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训蒙之师,能与子弟讲品行,此风化之原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训蒙之师,能与子弟讲品行,此风化之原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王豫《蕉窗日记》,迁善崇德类名言句子
-
雪压泥埋未死身,每劳存问愧交亲。浮萍飘泊三千里,列宿参差十五人。禁月落时君待漏,畬烟深处我行春。瘴乡得老犹为幸,岂敢伤嗟白发新。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京使回,累得南省诸公书,因以长句诗寄谢萧五、刘
-
我母亲死的时候,我还小得很, 我父亲把我拿出来卖给了别人, 我当时还不大喊得清“扫呀,扫呀,” 我就扫你们烟囱,裹煤屑睡觉。 有个小托姆,头发卷得像小羊头, 剃光的时候,哭得好伤心,好难受, 我就说:
-
【注释】:(券文云:“大男杨绍从土公买冢地一丘,东极阚泽,西极黄滕,南极山背,北极于湖,直钱四百万。即日交毕,日月为证,四时为伍。太康五年九月廿六日对共破剪,民有私约如律令。”详玩右文,似买于神,若今祀后土义,非从人间买也。二物在会稽倪光简
-
醉来忘渴复忘饥,冠带形骸杳若遗。耳底斋钟初过后,心头卯酒未消时。临风朗咏从人听,看雪闲行任马迟。应被众疑公事慢,承前府尹不吟诗。
-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羁旅客愁是唐代为仕途生计奔波的诗人经常描写的题材。这首五绝写作者滞雨长安客居,夜深灯残,独客无伴,而辗转思乡情状。中晚唐时期有不少描写秋夜残灯的思乡
-
李贺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凭轩一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名言: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回: 孔子弟子颜回。箪(dan): 古代圆形的盛物竹器。不堪: 受不了。 句意: 孔子说:“颜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