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题 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元和二年(807)任周至县(今陕西周至县)尉时所作,是他创作较早的一首著名讽喻诗。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他看到那里的劳动人民尤其是贫苦妇女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也对自己不劳而食深感“自愧”。这就是白居易诗歌的人民性的具体反映。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听了贫困村妇的悲惨诉说,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富足生活的愧疚。
本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叙事为主,通过对重点场面和重点人物的细致刻画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中不仅把自己生活的优越与劳动人民生活的穷苦直接对比,写出“私自愧”、“不能忘”。更为深刻的是把劳动人民的贫困与善良跟统治阶级的奢侈苛政作了对比,并且用“家田输税尽”点明了贫妇人拾麦穗的原因,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希望天子有所感悟。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现于良苦的用心之中,这正是白居易的讽喻诗的人民性的表现。
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虽是白描手法却有很强的表现力。诗中描写的妇女小孩送饭的情景,“丁壮在南冈”的劳动情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的拾麦情景等,读者读之如历历在眼前。
总之,观刈麦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
去年八月哭微之,今年八月哭敦诗。何堪老泪交流日,多是秋风摇落时。泣罢几回深自念,情来一倍苦相思。同年同病同心事,除却苏州更是谁?
-
师道类名言赏析《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嵩高发灵源,北望洛阳注。清流引河汉,白气横云雾。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
三分鬓发二分丝,晓镜秋容相对时。去作忙官应太老,退为闲叟未全迟。静中得味何须道,稳处安身更莫疑。若使至今黄绮在,闻吾此语亦分司。
-
(宋)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名世的李清照,也曾有天真活泼、不识愁滋味的青年时代。这
-
师徒远涉,道里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还,驰此,不复具。 [2] (《诸葛亮集》、《太平御览》、《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校注 [1]《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文的题目为《远涉帖》。帖:一种文告
-
【名句】愿 ① 车马衣 ② 轻裘,与朋友共 ③ 之,敝 ④ 之而无憾 ⑤ 。 【注释】①愿:自愿,希望。②衣:此字原书无,唐以后始为人所加。③共:共同享受。④敝:坏。⑤憾:恨,后悔。 【释义】我愿意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美好纯洁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表达纯洁的诗句,形容女子美好纯洁的词语和诗句,表达纯洁的诗句。《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译文: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诗鉴赏 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只抓住
-
一译《喧嚣与骚动》。美国“迷惘的一代”*和意识流*小说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代表作。写于1929年,同年10月7日由约拿生·开普和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