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宋)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名世的李清照,也曾有天真活泼、不识愁滋味的青年时代。这首焕发着青春魅力的小词就是她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
词人大概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饮酒(在另一首如梦令中她甚至“浓睡不消残酒”)。这一回,她与朋友们在溪亭喝到日暮时分,个个都“沉醉”了,看来酒喝得很不少。一般说来,酒的魅力在于醉后。请看,“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李白),“饮酣视八板,俗物都茫茫”(杜甫),“我欲醉眠芳草”(苏轼),……这些大名典典的“酒仙”哪一位不是在醉后进入了意荡神驰的佳境?本词写“醉归”,而且是乘船醉归,这就有点儿悬乎了。因为酒后乘船是容易出岔子的,君不见“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趁醉驾舟,到荷花深处做一番心意怦怦的夜游,倒也是不可多得的审美享受。想想吧:那连成一片的碧绿的荷叶,那飘散着幽香的粉红的荷花,那轻纱般缥缈的水气,那躲在水底捉迷藏的星光月影,梦也似地拥着醉了的归舟和醉了的笑声,该是何等的令人心驰神往!更妙的是,所有这一切又不是事先的安排,而是在“不知归路”的随意中“误入”此境的。这就使天然图画显得越发天然,同时,也使天真的醉客们显得越发天真。你瞧,他们竟“争渡,争渡”,在夜色迷濛的藕花深处闹腾起来了。
是啊,只有“天然”才能激发“天真”,只有“天真”才能拥抱“天然”。这情景,恐怕连惊起的一滩鸥鹭,也觉得颇有兴味吧?
本词以“常记”总领,说明是日后的追怀。作者用不加修饰的笔墨描述了这一段往事,一切都带着原本的色彩和韵味。凡是美好的东西是用不着费神雕琢的。这一颗记忆的珍珠在词人的感情世界里必定是“常记”常新、永放光芒。李清照后来经受了种种人生的凄风苦雨,但以上一幕无疑会给她带来某种温馨、某种慰藉、某种生命的亮色。
-
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 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 山色正来衔小苑,春阴只欲傍高楼。 金鞍忽散银壶漏,更醉谁家白玉钩? 李商隐悲剧的一生铸就了他纤细而忧伤的感情,即便是烂漫的春色,在他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聚会名句,内容包括关于聚会的诗句,描写聚会诗句,关于相聚的诗句。减字木兰花 沈瀛或行或止。难得人间相聚喜。一日分风。千里如何信息通。再倾寿酒。五福从来先说寿。其次云何。直至三公未足多。鹊桥仙 郭应祥六
-
龊龊当世士,所忧在饥寒。但见贱者悲,不闻贵者叹。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妖姬坐左右,柔指发哀弹。酒肴虽日陈,感激宁为欢。秋阴欺白日,泥潦不少干。河堤决东郡,老弱随惊湍。天意固有
-
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释】 (1)此诗当写于作者晚年,南宋亡国之后,他借住山里,看到山里人家的糊窗纸是故朝一封
-
【3431】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提升(高敬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2 4万字,2013年1月第1版,2017年4月第3次印刷,36元)△共12章:[1]把握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中考怀古诗词欣赏,内容包括初中古诗词鉴赏60首,初中古诗赏析,怀古诗词赏析规律。月夜今夜鄜州月儿明,(如同长安的一样,被叛军拘囚的我独自在望月思家,家中)妻子也在独自望着天上的月(妻子的身边不是有孩子们吗?怎么也会是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杜甫为什么被称少陵诗派,内容包括杜甫为何又称陵野老,为什么杜甫号少陵野老,为何叫杜少陵。因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野老是指自己年龄大了却一事无成,孤苦无依。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
-
1我从钢铁与水泥制造的秩序的冰冷中逃离出来,那里,几乎没有能呼吸和栖居的天空和大地。甚至选不出一小片理想的土壤可以建造我安息的坟茔
-
朝憎莺百啭,夜妒燕双栖。不惯经春别,唯知到晓啼。珠箔笼寒月,纱窗背晓灯。夜来巾上泪,一半是春冰。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
白简威犹凛,青山兴已AA6。鹤闲云作氅,驼卧草埋峰。跪履若可教,卜邻应见容。因公问回老,何处定相逢。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穠。只遣三千履,来游十二峰。林空答清唱,潭净写衰容。归去瑶台路,还应月下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