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穆尚书将出玉关先以诗二章见寄,次韵奉和二首·邓廷桢
邓廷桢
天山冰雪未停骖,一纸书来当剧谈。
试诵新诗消酒浅, 重看细字对镫龛。
浮生宠辱公能忘, 世味咸酸我亦谙。
闻道江乡烽燧远, 心随孔雀向东南。
邓廷桢,字嶰筠,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任两广总督期间,积极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后被投降派陷害,贬谪新疆伊犁。
他与林则徐是刎颈之交,互相十分敬重钦佩,林则徐以前辈待之。当收到林在离兰州后发出的信时,立即复信告以诸事准备就绪,竭诚迎候。林则徐收到复信后,即作两首七律作答(见前),这时正出玉门关,故诗题曰“少穆(林则徐字)”“将出玉关”,他立即作了两首诗“奉和”,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林则徐出凉州后,即沿戈壁、越天山,“天山万笏耸琼瑶”,“积素迷天路渺漫”(均见林则徐塞外杂咏),邓廷桢诗中说:我知道“天山冰雪”之艰险,但更知你绝不会因此而停下你的车马。这是呼应林来诗中“绝塞仍期促膝谈”之意而说的。
“一纸书来”即指林则徐代信的两首诗,作者说收到这诗,就如当年在虎门前沿豪情满怀,谋划禁烟抗英的热烈谈话重现在眼前。故人未来书先至,其乐也何如!欣喜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将与故人重逢的兴奋,使他吟诵起奉和的新诗来,当歌需酒,不禁消尽了浅盏;思念故人急切的心情,使他再拿起刚到的细字来,老眼昏花,只好靠近那灯台。通过这些细节的真实刻划,他们俩的深情厚谊,以及离别的思念、重逢的渴望,都得到充分的表达。
第三联说林则徐,你能忘却浮生宠辱,把个人的升沉荣辱置之度外,这是我早就料定的。在广州常见你案头的一颗闲章,就刻着“宠辱皆忘”四字,正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从你出关前寄来的两首诗中看出,完全和我料想的一样。
其实这“宠辱皆忘”四字说起来容易,此中包含着多少“世味咸酸”人情冷暖啊!这种世态炎凉,正是“世味秋荼苦”,我亦曾备尝。正因备尝此苦才更懂得“宠辱皆忘”的不易,能“宠辱皆忘”的难能可贵。
二联先说自己,后说对方,三联先说对方,后说自己,错综交叉,两相辉映,将双方忘我无私的高贵品格,赤诚相见的情谊,映衬得入木三分。看似使用熟语,平平道来,实是“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以淡语致深意,才是诗家功夫。
结联道出两人共同关心的头等大事:听说江南故乡烽火连天,硝烟弥漫,英军矛头直指南京,镇江已陷,南方危急,有谁能销这中原之金革呢?戍边老叟如坐针毡,然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报国无门,为浪掷生命于绝塞而愤慨不平,苦闷难消。
最后“心随孔雀向东南”一语,含蓄隽永。诗人于无可奈何之中,尚凝聚着“以天下为己任”,心系国家安危的无限深情。
全诗悲怆遒劲,感慨殊深,使人钦佩,引人深思。
-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珣《定风波》李 珣 李 珣 志在烟霞慕隐沦 ① 。功成归看五湖春 ② 。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花鸟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 ③ 。已得希夷微妙旨 ④ 。
-
第 九 章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
-
音乐与诗歌一日清晨,中年人郭姓在郊外闲步的时候,经过一个荒庙。他听得丁笃,丁笃,丁笃的声音,他站住脚,又听得里面念经的声音——“观
-
[清]龚自珍九流触手绪纵横,极动当筵炳烛情。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这是龚自
-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终自驾,归去颍东田。
-
要虚构一个罗曼谛克的离奇曲折的故事,这在艺术家并不是难事。要使这个显然是虚构的故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真实感,觉得它可信,并非作者信口编造,这就需要艺术家的熔铸物象的诗才了。如果进一步,不仅使虚构的故事
-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
-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释】 縠皱波纹:形容波纹细如皱纹。縠皱,有皱褶的纱。棹:船
-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昭公元年) 【题解】 郑国与楚国交界,是中原诸侯的屏障。所以,楚公子围借到郑国访问、迎娶之机,想要带兵袭
-
这是代闺人抒写离情别怨的词。在浮艳成风的花间派词苑里,赋别多的是缠绵悱恻之作,此首却别开生面。“留不得”,一起何其突兀,却是干净利落,绝无吞吞吐吐、欲说还休之态。欲留而不得,犹见留恋之情,而次句“留得也应无益”,却是决绝之辞,怨之深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