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诗歌
音乐与诗歌
一日清晨,中年人郭姓在郊外闲步的时候,经过一个荒庙。他听得丁笃,丁笃,丁笃的声音,他站住脚,又听得里面念经的声音——“观世音菩萨……”。
他听了约一刻钟,正想要走,大门忽然打开。他望了一望,看见里面倒很清洁。佛庙准许任何人入内参观的——他就慢慢地,恭恭敬敬地走进去。
左边厢房内念经的声音已经停止,那位老和尚继续带歌带唱地道:“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阔四尺,长丈二。汝若会出来争意气,我与汝立碑记。”
和尚虽老,声音甚亮。那个姓郭者,先听见丁笃声、念经声,后又听得歌声,不觉受了感动。他步入和尚所在的厢房中,先对他拱手,然后同他讲谈。据说,自从那天起,郭君虽然生性暴躁,也变成一个心静且信佛的人。
由此可知,和美的声调(包括诗歌与音乐)最能感动人心。古时希腊那位冷淡派的祖师瑟诺(Zeno),对于一切痛苦或快乐都不感兴趣,但是他也赞成音乐与歌唱。他说道:“声音是美的精华。”
非独有宗教性的声调,容易动心,就是普通的弹唱也是如此。旧时有旅行者,耳闻隔船女子(妓女)拨琵琶而唱道:“空有貌如花!嫁狂夫,负岁华——倩鹦哥一句一句把前生骂。悔当初念差,恨相逢是他!红颜薄命——敢怨谁家?只落得泪珠儿湿透了鲛绡的帕。”乐止了,歌停了——隐隐似有悲泣之声。继而隔船又拨琵琶而歌道:“枉自说多情!曾几时,又变更——倚栏干一节节向嫦娥问。奴心付与君,君负奴的心!相怜相爱——谁是知音?这就是女娲皇补不了终身的恨。”是时,那位旅行人也哭了。
这不是声调感人么?世界上没有听到好音调而不动心的人。我们听到军乐(鼓和喇叭)的时候,自己虽然是“笔衫”(捏笔杆穿长衫者之简称),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也勇气百倍,想加入队伍,同士兵们去攻打我们的敌人。
原载一九四四年七月二日新中国报
-
每见田园辄自招,倦飞不拟控扶遥共疑杨恽非锄豆,谁信刘章解立苗。老去尚贪彭泽米。梦归时到锦江桥。宦游莫作无家客,举族长悬似细腰。
-
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花林好住莫憔悴,春至但知依旧春。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
-
这首词开端即写梅花凋谢“宫粉”状其颜色,“仙云”写其姿质,“雕痕”、“堕影”,言其飘零,字字锤炼,用笔空灵凝炼“无人野水荒湾”句为背景补笔。仙姿绰约、幽韵冷香的梅花,无声地飘落在阒寂的野水荒湾。境界空旷悠远,氛围淡寒。“古石埋香,金沙锁
-
东隅: 日出处,指早晨。桑榆: 指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
-
我的天空有乱鸟飞过 黄昏 叶喧如雨 我的草地上有泡桐树立 风花月季 含芳自妍 几只飞虫绕过花坛 我的季节是六月 蓝星闪耀 淡月微圆 我的襟前有暮色滑落 六月 我听到第一声初蝉 我的静寂之中有蝶翅扇动
-
李觏的这首《忆钱塘江》,独辟蹊径,与众不同。诗人在诗中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以“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 诗的前两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写诗人当年乘醉行船归来,一
-
戏剧诗歌 是指采用戏剧形式的诗作,亦称诗剧。
-
破柏作书柜,柜牢柏复坚。收贮谁家集,题云白乐天。我生业文字,自幼及老年。前后七十卷,小大三千篇。诚知终散失,未忍遽弃捐。自开自锁闭,置在书帷前。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
其一》原文与赏析张磊原创 [魏]曹植其一穷达难豫图,祸福信亦然。虞舜不逢尧,耕耘处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