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闺思(二首)·张仲素》原文与赏析
张仲素
碧窗斜日霭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夭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张仲素不愧是善写闺怨的高手,他的春闺思、秋夜曲已负盛名,这两首秋闺思也脍炙入口。同样写闺思,写得首数越多越难写,多了则不易出新意、辟新路。这两首的特点就在于构思上多曲折,情意更见诚挚。
第一首先是倒装见曲。 一、二两句系写醒后的悲愁, 三、四句则写梦中的情景。按通常的时间顺序, 当是先入梦, 后有梦醒,而这么一倒装,便先叙果,后写因,给人以“泪湿衣”的初感后,揭示其泪之源,悲之因,就既引人入胜,又跌宕有致。再就是逆向见曲。 一、二两句,先写“斜日”,也就是早晨,再写“愁听”,时在夜里。由早晨向前日的深夜写。她是深夜时梦破,无限惆怅,失掉了梦中情景,只听得寒螀嘶鸣,于是泪湿衣裳,从此再不能入睡,直到“碧窗斜日霭深晖”。这么翻转了写,愈见她悲苦达旦之状。 三、四句则在意念上腾挪。“梦里分明见关塞”, 宕开一笔,说明她已梦游关塞之地了, 可是笔锋一转,折入“不知何路向金微”,金微,即今阿尔泰山,是关塞处的一具体山地。先是一喜,继而一急,这一急也就惊破了梦,驱走了喜,迎来了愁。
第二首也是以曲折之笔写之。 一、二两句写的时间也是从夜写到晓。“秋天一夜净无云”, 可见她通宵不眠,仰望长天,思念亲人,直到天明。“断续鸿声到晓闻”,鸿雁声声,使她想到鸿雁传书,于是兴了寄衣的念头。原来听说丈夫在居延——今甘肃额济纳旗东南, 可是再一打听, 却又闻说“居延城外又移军”。她苦思悬想,从鸿声得到启发, 原为一喜, 而新的消息又叫她失望,跌入了愁的深渊。上首从虽有梦而不得到,这首从虽有消息却有变化,梦不得到, 衣不得达,笔调宛转,缱绻情深,因而使人含咏有味, 倍觉闺思情长。
-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福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朅来游嵩
-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 ① ,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 ② 若是,效 ③ 而为之者相属 ④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
-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
-
本诗为托物讽咏之作。 据古籍记载,周穆王驾八骏马西游,到西王母处游宴很久。而唐德宗西逃时亦驾八马,与周穆王事迹相似,当时人常以为作者此诗暗指德宗。但据副题,其主旨实为托古事讽刺唐宪宗。 “瑶池西赴王母宴,七庙经年不亲荐。璧台南与
-
思怀在云阙,泊素守中林。出处虽殊迹,明月两知心。
-
作者: 赵福生
-
《小雅》悲伤诟讟,而君臣之情卒不忍去,怨而不至于叛者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
《《小雅》悲伤诟讟,而君臣之情卒不忍去,怨而不至于叛者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老残游记》第2回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确实把“白妞说书”的高超艺术写绝了。所以,语文教科书里曾把“白妞说书”选为教材。 作者写“白妞说书”前,先进行了一系列铺垫,对白妞其人其艺进行
-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维的诗句
根据王维的诗句“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守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这首诗描绘了长安的夜景和青少年侠客的壮志。 在长安这座古城中,少年游侠站在守楼上,仰望夜空中的明亮星辰。他目睹了夜空中最亮的明星——太白(古人称呼金星为太白),令人心悸。太白在夜空中高悬,宛如守护这座城市的守护神。 与此同时,陇头传来的明亮月光投射在关山之间,映衬出清晰的轮廓和曲线。这明亮的月光仿佛是从远处来到关城附近,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美丽。 夜晚的陇上,一位行人吹起了笛子。笛声响起,随着夜风传播远方。这首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