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趾》情诗三百首赏析
麟之趾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原文】:
麟之趾(1),振振公子(2),于嗟麟兮(3)。
麟之定(4),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鉴赏】:
对这首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诗序和朱熹诗集传都认为是对文王后妃及其宗族子孙秉性仁厚的赞叹。韩诗和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麟之趾美公族之盛也”,或曰“麟之趾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也说:“盖麟为神兽,而不常出,王之子孙亦各非常人,所以兴比而叹美之耳。”上述种种,虽不尽相同,却都认为是赞颂贵族德行和高贵之作。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是孔子所撰的获麟歌,其奈证据不足。闻一多又翻新意,以为此诗与婚礼纳徵有关。联系到我国旧时婚礼常以“螽斯衍庆”、“麟趾呈祥”为喜庆对联,并绘制“麒麟送子图”为吉祥物,似觉闻说较为可信。就是说,这是一首婚礼用歌,不过不同于桃夭,它不是用于一般平民,而是用于大贵族的,即诗中所说的“公”。
诗中的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以此,麟被看作是吉祥、仁厚的代表。又这种神兽,传说与鹿同类,说文就解释曰:“麟,大牝鹿也。”据此,诗中所咏的麟,视作温顺的大鹿也可以。
之所以以咏麟来祝贺婚礼,既是取意于麟之吉祥、仁厚、温顺,也恐怕和那时的习俗有关。上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往往要献上自己猎获的兽物。因鹿是兽中之大者,所以更能表示自己的情意。此风沿习变化,后改用鹿皮代替,故说文说:“吉礼以鹿皮为贽”。闻一多所谓和婚礼纳徵有关,意即对方只要接受了贽礼,即表示接受了爱情,进而得以成就婚礼。
全诗三章,章三句。由“麟之趾”,而“麟之定”、“麟之角”;由“公子”,而“公姓”、“公族”。诚如范王孙诗志引论诗所说的那样:“趾、定、角,总是一个麟;子、姓、族,总是一个公。”在婚礼欢乐的气氛中,通过反复的咏歌,把子孙繁衍、族姓昌盛的良好祝愿,一层重于一层地表现出来,最后推向赞颂的顶峰,显示了喜庆的热烈和感情的浓重。三章结末一句“于嗟麟兮”,历来受到诗家的好评,或曰“三‘麟兮’咏叹有神”(方玉润);或曰“……‘于嗟’二字,多少回翔”(梁中字诗经精义集抄)从其艺术效应看,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赞叹,使得赞礼情韵悠长,感情的抒发格外充分,用最古朴的形式写出了最真挚动人的喜庆场面。
-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古文·赠盖邦式序 马存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
-
北宋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土地兼并问题上,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法生活,再加上官僚费用和军费开支过大,国家对辽和西夏的进贡,财政收入拮据,导致国家
-
皋陶谟第四皋陶谟第四 【原文】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263]。”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
-
上片写送别宴会上曲水流觞的场景。苏轼乐在曲水流杯的游戏中,把“无情流水”与“多情客”对照写来,显得饶有情味。接着将“流水”人格化,说流水劝我饮酒,苏轼和流水如同似曾相识一般。“杯行到手可不要推辞,这样的公道事是很难得的!”出语幽默,暗含
-
作者: 顾志华 《历代职官表》,清黄本骥原编,中华书
-
李太白李太白 【原文】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1],因醉泛月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按李阳冰[2]作太白
-
〔原文〕 终风且暴, (齐暴作瀑。) 顾我则笑, 谑浪笑敖, 中心是悼。 (暴、笑、敖、悼,宵部。) 终风且霾, 惠然肯来, (鲁肯作肎。) 莫往莫来, 悠悠我思。 (霾、来、思,之部。) 终风且曀,
-
苦别 作者: 张安石 【原
-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