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嗟》情诗三百首赏析
猗嗟
作者: 张镛 【本书体例】
【原文】:
猗嗟昌兮(1)!颀而长兮!抑若扬兮(2)!美目扬兮!巧趋跄兮(3)!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4)!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5),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6)!清扬婉兮!舞则选兮(7)!射则贯兮!四矢反兮(8)!以御乱兮!
【鉴赏】:
猗嗟一诗,历来说法不一。诗序谓之“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然而不能防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之子焉。”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却说:“愚于是诗不以为刺而以为美,非好立异,原诗人作诗本意盖如是耳。”纵观全诗,诗序之说近于牵强,方氏之言合乎原意。是故此诗应是赞“美”,而不是借“刺”。
全诗三章,诗人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赋体形式,赞美了一位英俊少年,眉宇轩昂,体格健壮、能骑善射的英雄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古人早已懂得,一个善射者,必须具有健壮的体格、敏锐的眼睛和高超的技艺。诗人正是以其三条主线,直陈有序,层层展开,把一个风度潇洒、相貌堂堂、文武双全的形象活灵灵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达到了曲传其义,情尽其美的效果。
健壮的体格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来表现的。诗中“猗嗟昌兮”、“猗嗟名兮”、“猗嗟娈兮”三句,是写少年的形体美。“猗嗟”一同的重迭联用,表达了诗人的赞叹之情。则一“昌”字,却刻画出少年健壮的体格;仅一“名”字,就表露出少年仪表的威严;只一“娈”字,竟显现出少年健壮尽美的体态。难怪诗人“一唱三叹”,赞口不绝。通过铺陈勾纳,塑造出一个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威风凛凛的男子汉形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价值和对美的追求。
形态美只能反映人的外在美,而气质美才是美的象征。诗人紧紧抓住表现气质美的最佳部位——眼睛。人常说,眼睛是人的“缩影”和“灵魂”。诗人就是从少年目光的顾盼、流动中,来描写神色的变化和内心世界的美。诗中“美目扬兮”、“美日清兮”、“清扬婉兮”三句,写眼神的流动,眼睛的光泽和神态。“扬”字,是写眉宇轩昂,内含着高雅的气度;“清”字,是说眉清目秀,蕴含着敏捷的神情;“婉”字,极言眼神奕奕,内在老练而精明。诗人运用了这几句传神点睛之笔,把少年射手的气质表现得高雅而洒脱,敏捷而老练,犹如雄才大略的主帅,又象运筹帷幄的军师,给人以“神情与气度合而为一”的美感。
诗人在表现少年射手的高超技艺时,又着重于人物的动态美。先写少年射手的姿态。第一章的“巧趋跄兮”一句,用得极为精妙。一个“巧”字,意含着姿势的轻盈大方;一个“跄”字,却看出步伐的矫健有力。第三章的“舞则选兮”一句,也十分形象生动。“选”字用得好,一是在众多射手的舞姿中显露出的才能,二是说舞姿出众,无人可比。这样就把动作的准确、姿势的灵巧、舞技的娴熟,在连动相间的过程中,给人以鲜明的动感和美的享受。接下去写高超的射技。由于少年射手“终日射侯”,整天对着箭靶练射,所以箭法“不出正兮”,恰好射准靶心。末章诗人用“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两句,描绘了少年射手箭箭射靶圈,四箭穿一心,真是百发百中的神箭手。有如此威武的勇士,有这般高超箭法的射手,诗人不胜感慨地说:“以御乱兮!”我们一定能够抵御外族的侵略,维护国家的安宁。这既是对高超技法的概括,也是对少年射手的希望,表达了诗人的一片赞美之情。
-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经典古诗词朗诵的教学反思,内容包括诗歌朗诵活动反思怎么写100字,读古诗古文反思2000字,读古诗古文反思2000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 与 学生的生活、 经历、 学识相差很
-
【注释】 选自《论语·卫灵公》第八章。 失人:错过了人。 失言:说了不该说的话。 知:通“智”,聪明。 【赏析】 孔子认为,一个人说话应看清对象,有针对性。当谈则谈,不当谈则不谈。他说: “可与言而不
-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
《孟子·公孙丑下》是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本文内容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学生公孙丑对一位贪官的批评。通过这一故事,孟子寓意告诫人们应该摒弃贪婪之心,追求高尚的品德。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对话和细腻的描写,深入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公正、仁爱和关爱的态度。同时,它也传达了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和追求人类理想的积极信息,给予了读者深厚的心灵启迪。
-
【注释】 选自《孟子·离娄下》。 大人:有德行的人。 果:做到。 惟义所在:只看是否符合义。 【赏析】 孟子以“义”为行为准则的出发点,并以此来评判人物的优劣。孟子说: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移舟②泊烟渚③,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②移舟:靠岸。
-
【注释】 选自《左传·僖公九年》,引自《诗经》。 白圭:白玉制作的圭。寺是一种玉质礼器,长条形,上圆下方。古代帝王或诸侯举行典礼时拿在手里,用以表示身份。 玷:玉之瑕疵,污点。后指毛
-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
-
在秋天离别的路上见到河边一行行垂着的杨柳;秋风吹过的时候似乎听到了管弦弹奏出来的那哭泣而凄惨的乐曲。在我从青楼离别之后,不知道你(诗人所思之人)以后又会为了哪个人而倾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