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原文与赏析
王实甫
〔十二月〕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尧民歌〕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
〔二月过尧民歌〕是首带过曲(一般把它包括在小令里),内容是写妇女的离愁。前曲通过景色描写来衬托她对远人的思念;后曲直抒她的愁绪,全曲渗透了深沉的伤感。开头两句写别后不堪忍受远隔千山万水的分离。“自别后”、“更那堪”表明情由,总摄全曲的情绪。“隐隐”、“粼粼”描写遥山远水的形态,这是远望所见。三四两句写近景,柳絮随风扬洒,桃花鲜艳夺目,构成了春天明丽的图景。古人原有折柳赠别、人面桃花的故事,在这里作者用桃柳入诗,除作为眼前的景色外,也暗切离别的心情。第五句紧接上文,写花香因风透入内房,不但芳菲浓郁,而且连续不断。第六句写到了黄昏时节,漫天细雨增人惆怅,直至掩上重门。这一曲句句写景,但又处处关情。以美丽的春天景色,反衬她孤单的境况,突出了她的思念之情。在这些句子中,我们还可体察到时间的推移、地点的更换、人物的走动。他整日价神思远系,怅然无绪。一忽儿凭栏翘望,一忽儿低徊花下,一忽儿转身步人香闺,一直到日落天晚,惘然对着连绵春雨。此时真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凄凉况味。
后曲在前曲的基础上加强了感情的抒发。她怕黄昏带给她的孤寂,她为离别而失魂落魄,以致潸然泪下,她还想象此时离人也正在为离别而悲痛欲绝,因而更加伤心。上面四句,从怕黄昏、销魂到悲啼、断肠,感情逐步加深。结句的意思在古典诗词中较常见,但因为有了前文对悲伤的着力描写,在这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也不觉得熟套了。这最后一句概括全曲,形象地表达了她内心的伤痛,突出了一个悲字。
这支曲接连使用对偶排比句式,使所写的景物互相映衬,感情前后连贯,加强了抒情的效果。此外,前曲六个句子,句末都用迭字,这些迭字的使用,虽然语法位置相同,但是各具情状,而且都带感情色彩。“隐隐”写遥山的模糊形象;“粼粼”有远水的明亮色彩;“滚滚”描摹飞絮的动态;“醺醺”是醉脸的颜色;“阵阵”体现香风的连续;“纷纷”形容暮雨的迷濛。它们都随物赋形,贴切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具有“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的妙处。后曲中的前边四句,接连排比,每句的句首与句尾同用一词,在情意连续,逐层递进之外,又造成回环激荡、缠绵不绝的语势,使表达的感情更加悲恻幽怨。
王实甫的作品以文采见称,这首别情就写得典雅工丽。还有对偶、排比的妥贴自然,迭字、回环的美妙精当,都显出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积极地古诗词,内容包括表现积极进取的诗句,积极向上的古诗词,十首积极向上的古诗。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
为郡久无补,越乡空复深。苟能秉素节,安用叨华簪。却步园畦里,追吾野逸心。形骸拘俗吏,光景赖闲林。内讼诚知止,外言犹匪忱。成蹊谢李径,卫足感葵阴。荣达岂不伟,孤生非所任。江城何寂历,秋树亦萧森。下有北流
-
千秋岁 【宋】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
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绿萝潭上不见日,白石滩边长有风。热恼渐知随念尽,清凉常愿与人同。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 作品赏析【注释】:洛景:一作“落景”[是岁潮、韶等郡,皆有亲友谪居。]
-
作者: 王瑞明 《清经世文编》是清代学者、官僚、士人
-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李靖率众军大破洮河西南的吐谷浑,声威远播,为唐代边塞形势的稳定打下了基
-
本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
-
作者: 崔曙庭 《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撰。李百药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出处】唐张继《枫 桥夜泊 》。 【意思】月渐西沉,满天霜落,乌鸦孤啼。诗人夜泊江边,面对江枫渔 火,愁思起伏,久不能寐。遥闻
-
采掇本芳陂,移根向玉池。晴香滋白露,翠色弄清漪。雨歇凉飚起,烟明夕照移。如何江上思,偏动越人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