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大子夜歌(二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大子夜歌(二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大子夜歌(二首)

陆龟蒙

【原文】

其一

歌谣数百种,子夜[1]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其二

丝竹发歌响,假器[2]扬清音。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3]。

【注释】

[1]子夜:乐府曲名,现存四十二首,收于乐府诗集中。以五言为形式,以爱情为题材,后来延伸出多种变曲。

[2]假器:借助于乐器。

[3]声势出口心:声音出口却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作者介绍】

陆龟蒙(?一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赏析】

大子夜歌,是吴声歌曲·子夜歌的一种变调。据说有个叫“子夜”的女子创制了这个声调。乐府诗集收入清商曲辞。在乐府诗集中,大子夜歌今仅存二首。

第一首诗赞美了子夜歌声的可爱,前两句是直接议论:在数以百计的歌谣中,子夜歌是最可喜爱的。“数百”是概数,强调歌谣之多,也正是为了突出子夜歌的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后两句则是具体地赞美子夜歌的特色:“慷慨吐清音”是讲意气激昂、音色清亮;“明转出天然”是讲曲调明快婉转,感情真挚,没有人工雕琢造作的痕迹。这里只用了十个字,就将子夜歌这种江南民歌的特色写得十分准确鲜明,歌曲的声、调、气、情都讲到了。

第二首诗是对子夜歌用乐器伴奏的描述和评论。从歌词内容上看,大子夜歌的评论性质与子夜歌的抒情性质是不同的。它似乎不单独歌唱,而是接在子夜歌后面,是子夜歌的“送声”——一曲子夜歌唱完,就唱大子夜歌,表示对刚才子夜歌美妙的赞扬。第二首歌就记录了歌唱以及管弦的美妙,是对丝竹管弦与歌喉之间关系的评论。丝竹奏起了曲调,衬托了歌声,歌声借助乐器发出美妙激越的音响。但是歌声的美妙,最终因为它发自内心,唱出了自己的真情。以声情为主,是这首大子夜歌的乐论,也是诗论。所以,就以歌评歌,以工整的五言四句形式评论作品这一点来说,它开了后世论诗绝句的先河;对文学批评史家来说,这两首大子夜歌是比一般子夜歌更重要的资料。

这两首大子夜歌是子夜歌的变曲,而它的内容却是对子夜歌本身的赞美与评述,完全跳出了子夜歌辞的窠臼。可以说,它是我们国家最早的论乐诗,应该在我国诗歌史乃至音乐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猜你喜欢
  • 古典小说《杨志卖刀(第十二回节选) 》全文和鉴赏

    只说杨志出了大路,寻个庄家挑了担子,发付小喽罗自回山寨。杨志取路投东京来,路上免不得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数日,来到东京。有诗为证: 清白传家杨制使,耻将身迹履危机。 岂知奸佞残忠义,顿使功名事已非。

  • 杜牧《夜雨》全诗赏析

    九月三十日,雨声如别秋。无端满阶叶,共白几人头?点滴侵寒梦,萧骚着淡愁。渔歌听不唱,蓑湿棹回舟。

  • 《流浪的云》鉴赏

    作者: 樊洛平

  • 《秦人谣秦世谣童谣》情诗三百首赏析

    秦人谣秦世谣童谣 作者: 韩梅村 【本书体例】

  •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赏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 《送二兄入蜀赏析》

    在古代,人们十分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卢照邻的《送二兄入蜀》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其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亲情。   首句“关山客子路”,是向“二兄”说明前方路途遥远、山峦叠嶂、十分艰险,提醒亲人要多加珍重。古时由长安入蜀,必须经过秦岭太白

  • 《行香子·携手江村赏析》

    此词是苏轼早期酬赠词中的佳作。词中多用忆旧和对照眼前孤独处境的穿插对比写法,触目兴怀,感想当初,抒写自己对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作者词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情真意切,诗意盎

  • 李商隐《燕台四首·秋》全诗赏析

    月浪冲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欲织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但闻北斗声回环,不见长河水清浅。金鱼锁断红桂春,古时尘满鸳鸯茵。堪悲小苑作长道,玉树未怜亡国人。瑶琴愔愔

  • 李端《听夜雨寄卢纶》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李端 暮雨萧萧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 闻君此夜东林宿,听得池荷几番声? 这诗是作者寄给朋友卢纶的。虽皆从景物着笔,却传达出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分上下两层。 上层先从己处写起:“暮雨萧萧过凤城,霏霏飒

  • 《薄荷》原文|翻译|赏析

    明·李时珍薄荷,人多栽莳2。二月宿根生苗3,清明前后分之4。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