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
【题 解】
东汉初年,出了个远近闻名的“强项令”董宣。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而且也受到时人的称颂。他的事迹被写入后汉书·酷吏列传,并流传至今。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后汉书简明而周详,叙述议论,文采雅丽,故此书一出,众家都废。本文最成功的是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董宣和光武帝。
对董宣,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并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他的性格。首先,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强项令”:对高高在上的湖阳公主的护奴行为,他不屈不惧;对光武帝的殿前大怒,他从容镇定,要“乞一言”再死;对帝王无理地责打,他不甘受辱而宁可自杀;对光武帝的饶罪,他却不轻易向公主叩头谢恩,甚至“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其次,他办事公正严明、清廉守节:对杀人凶手,他尽职查办,不轻易罢休;处理案件时,他有谋略,有胆识,能相机在路上拦截罪犯并当场处死;对于所获得的三十万资金,他不占为独有,而是“悉以班诸吏”,而这位好官员,在他74岁任职中死去的时候,“惟见布被覆尸”,家里也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一位“良吏”的形象就这样鲜明地凸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扼腕长叹。
描写光武帝刘秀的性格时,作者则侧重用了神态描写,兼写人物明理而重情的语言。在神态上,作者侧重写光武帝的变化:刚听闻公主状告董宣时,他是“怒”;到了解了被诛杀之家奴是罪有应得时,他“笑”;而听说了董宣晚年的具体死况后,他又“伤”。在语言上,对湖阳公主的挑唆,他明辨是非,说“天子不与白衣同”;认可了董宣的秉公执法后,便敕他为“强项令”,进一步支持臣子的工作;而对董宣忠心为国的品格,他也充分认可,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三言两语的描写,也同样将这一“明君”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心生敬佩。
-
别时十七今头白,恼乱君心三十年。垂老休吟花月句,恐君更结后身缘。
-
清·翁同龢2(同治五年丙寅正月)初六日3。晚访李兰生4,知上于明日至书斋5,并闻上除夕
-
《故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故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林下萧然一秃翁,斜阳扶杖对西风。功名此去心如水,富贵由来色是空。便好洗心依佛祖,不妨强笑伴儿童。客来闲说那堪听,且喜新来耳渐聋。 作品赏析秃翁:秃发之翁,即老翁,诗人自谓。“功名”句:心如止水,淡于功
-
古文·虎丘记 袁宏道虎丘去城可七八里(1)。其
-
山势百里见,新亭压其巅。群峰渐靡迤,高下相绵联。下窥疑无地,杳蔼但苍烟。是时新雨余,众壑鸣春泉。林籁静更响,山光晚逾鲜。岩花为谁开,春去夏犹妍。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日暮山风来,吹我还醒然。醉醒各任
-
欲去公门返野扉,预思泉竹已依依。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
-
扫白非黄精,轻身岂胡麻。怪君仁而寿,未觉生有涯。曾经丹化米,亲授枣如瓜。云蒸作雾楷,火灭噀雨巴。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至今许玉斧,犹事萼绿华。(君曾见永州何仙姑得药饵之,人疑其以此寿也,故有丹化米、
-
【注释】 选自宋·王安石《材论》。 安以荣:国家安定,身处尊荣。 亡以辱:国家灭亡,身受耻辱。 【赏析】 王安石深知人才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他为相时,十分注重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
-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