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注释】
选自宋·王安石材论。
安以荣:国家安定,身处尊荣。
亡以辱:国家灭亡,身受耻辱。
【赏析】
王安石深知人才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他为相时,十分注重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在材论一文中,他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观: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意思说: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并正确使用,国家就能安定,统治者就能获得尊荣,失掉人才,国家就会灭亡,统治者也会遭受耻辱。
王安石认为,能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重要职位、管理国家,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的大事。宋初以来,国家的科举制度“专以词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而真正有才识的人,未经科举入仕,往往得不到社会承认,也很难得到朝廷的任用。范仲淹担任宰相时,为了改变“专以词赋取进士”的现状,曾提出一些改革办法。然而随着他推行的“庆历新政”的失败,他遴选治世之才的办法也随之烟消云散了。王安石登上政治舞台以后,有鉴于科举考试败坏人才的弊病日益蔓延,写了一系列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文章,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认为,学校所教,“讲说章句而已”,这些“无补之学”不能造就治国之才。因此力图改变“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文献通考·选举考卷四)的现状。这些文章的观点十分明确,突出地强调了作文“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的社会功能。
本句强调优秀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并正确使用之,国家就能安定团结,发展生产,迅速地兴旺发达起来;失掉人才,国家就会遭遇危机,甚至灭亡,统治者也会遭受凌辱。同时,作者还以战国、秦汉、唐太宗时期人才辈出,贤才辅国,国运昌盛的历史事实,阐明人才总是适应时势而产生的,驳斥了“天下无材”的错误认识,指出国家地广人多,人才济济,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发现人才,重视并使用人才。
-
夫清风动驾,谒阮籍于山阳〔2〕;素雪乘舟,访戴逵于江路〔3〕,犹名高好事,迹标良史。
-
朱熹的《春日》一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来临与生机。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艺术的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诗中的每个字都富有深意,令人陶醉其中。朱熹的《春日》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饱含深情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
本文抒情极为含蓄,如文章结尾处写道石曼卿已去,秘演“亦老病”,虽没有一个字提及自己,却一句“予亦将老矣”,将世态炎凉、人际悲欢和对社会的感慨交融在一起,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
【原题】:邻翁以紫石斛承粗山一块为予书室这奉斛盖端溪这不堪为砚者然较以所载山石则胜矣予是以有白鹿苍璧之句白鹿苍璧事见西汉书若乃忘真假遗美恶则予不知此石之与真山果同异哉
-
【3848】国学要义(夏海著,中华书局,32万字,2018年1月第1版,69元)△分上篇:经典;下篇:概念。共18章。○读《老子》,思哲学。读《论
-
莫念醉乡迷酒杯,流年长怕少年催。西陵水阔鱼难到,南国路遥书未回。匹马计程愁日尽,一蝉何事引秋来?相如已定题桥志,江上无由梦钓台。
-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商隐的诗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翻译: 向晚时光的心情不舒畅,驱车登上古老的原野。 夕阳无限美好,只是时间接近黄昏。 上一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下一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处】唐·李商隐《登乐游原》。【译注】傍晚时我的心情不佳,驾车登上了古代的乐游原,观 -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应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
-
心理学与诗歌 诗歌和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