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陶潜》原文与赏析
陶潜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 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陶潜后期写有一组杂诗,共十二首,这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当写于晋义熙十年(414),诗人五十岁时。全诗十二句,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人生哲理。
诗的开头四句写人生无常。诗人以比兴起篇,说人生世上没有根柢,就如那路上飘扬着的尘土。“尘”,言其小,可以随风飘转,“陌上”,喻人生途程。风一吹,尘埃分散,不是原先的状态。飘举、分散、转动、非常身,都是“无根蒂”的注释。
这四句写出了人生无定,使人极易产生虚无主义的想法,以为人生于世,无主无常。其实,诗人的立意绝不在此,而是以此为转捩的一个侧面,缘此而逆转入另一层面,也就新奇精警了。
诗的中间四句为转折人的第一层次,说明人们要相亲相爱。“落地”,承上文“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而来,只要落地了也就是兄弟,典出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必一定要同胞的兄弟才是亲人呢!有欢乐的时候,就大家一道作乐,哪怕只有一斗酒,也邀邻舍来聚饮。正因为“落地为兄弟”,也就该有酒同饮,有乐共享。这部分表现了诗人主张博爱的思想,既然人生如此飘泊不定,那又何必尔虞我诈,相互倾轧;那又何必门第森然,不可逾越。诗人追求“桃花源”的理想生活,于此又一次得到体现。
诗的最后四句,为第一层转入的第二层面,较中段则更为升格。人的“盛年”不会重来,就如一天之中不可能有第二次早晨, 时光不倒流, 人老不再少, 宜乎“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劝勉人不要虚度年华。
这首诗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虽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情绪,也有着空想的兼爱思想,可是最后的格调还是昂扬的,并不是叫人及时行乐,也不是消极遁世,而有着奋进精神。全诗直叙迳说,无藻饰之华,无彩绘之丽,真实而朴素,言理而带情韵,因而启人思考,逗人遐想,趣味盎然,在陶诗中也称得上令人注目的一首。
-
洞里吹箫子,终年守独幽。石泉为晓镜,山月当帘钩。岁晚杉枫尽,人归雾雨愁。送迎应鄙陋,谁继楚臣讴。
-
草生龙坡下,鸦噪城堞头。何人此城里,城角栽石榴。青丝系五马,黄金络双牛。白鱼驾莲船,夜作十里游。归来无人识,暗上沈香楼。罗床倚瑶瑟,残月倾帘钩。今日槿花落,明朝桐树秋。莫负平生意,何名何莫愁。
-
好学聪敏,行己孝恭,遇物诚信。|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好学聪敏,行己孝恭,遇物诚信。》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燕燕 【原诗】:燕燕于飞(1),差池其羽(2)。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五年级下古诗词小练笔,内容包括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小练笔怎么写,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小练笔,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小练笔怎么写。牧童(古诗改写)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
-
明·刘基 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 2 ,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 3 ,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贮 4 ,左右皆蹈节 5 。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 6 ,掷
-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
攻守攻守 【原文】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136]。夫尽兵以守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团扇先辞手,生衣不着身。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