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处士序》原文|翻译|赏析
唐·杜牧2
处士之名何哉?潜山隐市,皆处士也。在山也,且非顽如木石也;在市也,亦非愚如市人也。盖有大知不得大用3,故羞耻不出,宁反与市人、木石为伍也。国有大知之人不能大用,是国病也。故处士之名,自负也4,谤国也,非大君子,其孰能当之。
薛君之处士,盖自负也。果能窥窃尧舜孔子之道,使指制有方5,弛张不穷6,则上之命一日来子之庐7,子之身一日立上之朝,使我辈居则来问学,仕则来问政8,千辩万索9,滔滔而得10。若如此则善;苟未至是而遽名曰处士11,虽吾子自负12,其不为骄欤?某敢用此以赠行13。
1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序:赠序。2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有樊川文集。3知:同“智”。4自负:自恃、自诩。5指制:指挥控制。6弛张: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礼记·杂记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以喻治理国家百姓要有合理的张弛。7上:指皇帝。8仕:出仕,指为官。9千辩万索:反复辩析探索。10滔滔而得:得到滔滔不绝的回答。11遽:轻率地。12吾子:对人的泛称。13敢:冒昧。
【析点】 杜牧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说:“处士之名,即古之巢、由、伊、吕辈;近者往往自名之,故作送薛处士序。”这就说明本文虽为与薛处士的赠序文,却颇有讥讽意味。
文章开篇即一反一般赠序文道别叙情的格套,起笔突兀,由一设问句“处士之名何哉?”引出了一大段精辟的议论,点明真正的处士是“有大知不得大用”的人,处士之名乃“自负也”,“谤国也”,所以除了才智过人的“大君子”,“其孰能当之!”杜牧对处士提出了如此之高的标准,他本人又一向主张用世,正体现了他“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雄心壮志。在行文上,先立下一个几乎不可企及的标准,也为下文的婉讽埋下了伏笔。
在杜牧看来,薛君自称处士,当然是恃才自诩了。“窥窃尧舜孔子之道……滔滔而得”一节文字,看似推崇薛某人才智超人,可加上“果能”二字便反其义而用之,变得婉而多讽了:你薛某人才智平平,算不上大君子,处士之名,不过是自诩罢了。但杜牧仍不直说,结尾用“若如此”,“苟未至”虚拟语气,含蓄委婉,有“棉里藏针”之力。
本文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和杜牧强调文学创作的用世目的,主张有为而发是分不开的。杜牧这类俊爽峭拔、内容充实、纵横奥衍的散文,也的确在绮丽靡弱的晚唐文坛独树一帜
-
鹧鸪天·戏题村舍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
-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天香自然会,陵异识钟音。
-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唐·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胸怀远大类名言句子
-
三界无所住,一台聊自宁。尘劳付白骨,寂照起黄庭。残磬风中袅,孤灯雪后青。须防童子戏,投瓦犯清泠。
-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
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第一折》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白朴 〔忆王孙〕瑶阶月色晃疏棂,银烛秋光冷画屏,消遣此时此夜景;和月步闲庭,苔浸的凌波罗袜冷。 〔胜葫芦〕露下天高夜气清,风掠得羽衣轻,香惹丁东环珮声,碧天澄净,银河光莹,只疑是身在玉蓬瀛。 〔金盏儿
-
[汉]民歌 长安有狭斜,狭斜不容车。适逢两少年,夹毂问君家。君家新市旁,易知复难忘。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三子俱入室,室中自生光。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琴上高
-
骆宾王:晦日楚国寺宴序 骆宾王夫天下通交,忘筌蹄者盖寡;人间行乐,共烟霞者几何?群贤挹古人之清风,玩新年之淑景。情均物我,缁衣将素履
-
“为春瘦”三句,点明为“春情”而瘦矣。此言词人因春至而牵动相思情,并且被这“春情”缠绵得瘦弱不堪甚至比初春时,光零零的瘦削的梅花枝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词人说:不知道我的这份相思情,伊人(即“花”)知道不知道?“任枕函”两句,写孤寂状。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