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是天宝元年(742)王昌龄为江宁(今南京)丞送客至京口(今镇江)时所作。芙蓉楼送辛渐共有两首,第二首写道:“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诗中的丹阳城即京口(今镇江), 而不是现在江苏的丹阳县。因为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天宝元年,将润州改为丹阳郡,治所在京口,故诗中直呼京口为丹阳城。这首诗指明第一天晚上诗人已在镇江西北芙蓉楼上设宴跟辛渐饯别,因此,从时间顺序来看,“丹阳城南”应为第一首,“寒雨连江”应为第二首。辨清这一点,对于理解这首诗很有帮助。
“寒雨连江夜入吴”,意思是说,萧瑟的秋风,带着深秋的寒雨,弥漫着整个长江的江面,在黑夜的掩护下,悄悄地侵入吴地,京口一带,仿佛全都沉浸在这一片萧萧寒雨之中。开篇这一句,写得很不平凡,既渲染了即将跟好友诀别时凄寒孤寂的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卧听风雨之声,彻夜难眠的情景。因为刚才饯别时还很晴朗(寂寂寒江明月心),现在气候骤然起了变化,这不增加了朋友旅途上的困难吗?
“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一句叙第二天清晨送客北去的情景。在一片烟雨迷濛之中,送客至江边,准备渡江北上,抬头一望,北固山和金山孤零零地耸峙在烟雨之中,更增强了主客双方沉重、凄苦、孤独的情怀。王昌龄连年以来,屡受打击,仕途很不得意。先贬岭南,后贬江宁,登第十五年以来,仍然是一个县丞,“英俊沉下僚”,心境当然是不好的。于是,物著我色,使客观景物带上诗人主观色彩,这正是王昌龄的绝句常用的手法。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诗是写诗人在诀别时殷切叮咛好友辛渐说:“到了洛阳以后,如果亲友问起我的情况的话,请你告诉他们,王昌龄仍然象过去一样,他的心犹如装在玉壶中的冰块,是十分清白纯净、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既是比喻,也是用典。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有“心若怀冰”,用冰来比拟心地的纯洁;鲍照白头吟中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用玉壶冰来比喻人格的清白;姚崇冰壶诫·序说:“夫洞彻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用壶冰来比拟作官的廉洁。王昌龄在这里是这几种意思兼而有之。因为他“不护细行”的结果是“谤议沸腾”。舆论诽谤他,朝廷打击他,众口烁金,谗言可畏,因此他要辛渐转告洛阳亲友,“我王昌龄心地是纯净的,人格是清白的,为官是廉洁的,请你们放心吧!”这实际上是对恶势力的一种蔑视和反击。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他重点所写是自己品德的崇高而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这显示了此诗构思的独到、高超。不过在一、二两句诗中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在三、四两句诗对朋友如此重托、如此信任中,也精彩地表现了主客双方友谊的深重,真正做到了“言微旨远,语浅情深”。
-
宝玉被赵姨娘暗算未死,而在大观园中为情所挠,至大观园外又结交优伶……种种行径,是大观园生活第一个大波澜之后的故事,第二个大波澜,那就是宝玉挨打。 第一个波澜之后有大段文字,以宝玉为中心写荣国府大观园内
-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运用铺叙的方法,描绘一幅蓝岑危崖高耸、突兀如鲸鱼额的壮阔山河风景图。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以比喻修辞手法来形容蓝山悬崖怪石在落星潭里的倒影如猛兽扑向潭下,要把落星潭一口吞下去。 “沙带秋月明,水摇
-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本卷《独坐敬亭山》已介绍。他虽然出生于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
-
作者: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原文】: 时值九
-
王国维《人间词话·叠韵不平仄》经典解读 叠韵不平仄 昔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凡字之同母者,虽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突然天凉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天气突然变冷的古代诗句,描写天气凉的诗句,形容天寒冷的诗句。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唐代:韩愈《送刘师服》译文:夏天过半了,寒气渐起,风吹过身子,感觉有微微寒冷,看着远处的景象,依稀有点秋天的感
-
《石榴·榴火》咏石榴诗鉴赏 朱之蕃天付炎威与
-
[原文] 军 策 令 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与工师共作卑手刀。时北海孙宾硕来候孤,讥孤曰:“当慕其大者,乃与工师共作刀耶?”孤等曰:“能小复能大,何苦!”(《书钞》一百二十三、《御览》三百四十六引)
-
萧绎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作者简介萧绎(508—554
-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名言: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注释: 让: 辞退。择: 选择区别, 此处意为舍弃。就: 成。众庶: 民众百姓。明其德: 使其德望昭著。 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