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本卷独坐敬亭山已介绍。他虽然出生于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属吉尔吉斯共和国),但他从5岁开始,就长期住在蜀郡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因此该地当为诗人心目中的故乡。作者年轻时离开故乡以后,就一直没有回去过,所以在夜深人静时难免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且此诗所表达的这种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站在井栏边,见到月光照在地上,看上去白花花的,好像是结了一层霜。首句中“床”字怎样理解?通常会把“床”理解为卧具。如此理解,诗人的立脚点应当在卧室里。立在卧室里又能看到月亮,则诗人必须站在窗前。将“床前”改为“窗前”似乎更恰当一些。不过“床”字还可解释为井上围栏,如宋书·乐志四淮南王篇中的两句诗“后园凿井银为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李白在长干行中也提到过“床”字:“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看来这首诗中的“床”字只能理解为井栏,因为两个小孩不大可能在卧室里跑来跑去,一般来说床都贴墙而放,也不可能绕着床兜圈子。故静夜思中的“床”字当指井栏。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有两句诗“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也写了类似的情景,显然“玉床”也指井栏。
起句中的“明月光”,王琦注本李太白文集作“看月光”,还保留了旧本的原貌,全唐诗本也作“看月光”,明万历年间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收录此诗,将“看月光”改为“明月光”,此后便为一些通行本所采用,如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均作“明月光”。显然后者将形容词“明”字,活用成动词,写井栏附近照耀着明亮的月光,比“看月光”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再说“看月光”与三句的“望山月”,略嫌重复。所以人们还是选择了“明月光”。正因为诗人站在井栏边,见到月光照在地上,白花花的像是结了一层霜。月光既然如此明亮,这就引起了诗人看月亮的兴趣,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两句。
后两句写了由“望山月”到“思故乡”的变化过程。第三句,唐诗品汇、历代诗话作“望明月”,李太白文集本与全唐诗本作“望山月”,还保留了旧本的原貌。两相比较,“明月”与周围的事物缺乏联系,而“山月”写山与月亮之间的联系,月亮有山映衬,当然更富有诗情画意。俞陛云诗境浅说分析道:“后两句在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蓄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的确,举头、低头写出了诗人由“望山月”过渡到“思故乡”的神态。
这首诗读起来非常流畅,与使用了三个动词有关。因“疑”而“望”,因“望”而“思”,意思非常连贯。因为意思连贯,也导致了读起来非常连贯。次句用“霜”作比,创造了一个静谧而凄清的境界,全诗都写所见所思,没有一点声音,所以题目叫静夜思。
-
[明]高启 征途险巇,人乏马饥。富老不如贫少,美游不如恶归。浮云随风,零乱四野。仰天悲歌,泣数行下。 《悲歌》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旧辞本写乡思,为怀乡之作,这里高启除承继这一传统内容外,又增加
-
你们不要帮我,不需要收割机我就用弯月一般的镰刀将麦子,一棵一棵地割下用最原始的姿态,比如将腰弯到45度左手拨开麦芒,抓住十几株麦子讓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带有礼字的歇后语,内容包括带礼字的俗语,歇后语,谚语各两个快!,含有礼字的歇后语,带有礼字的歇后语,。背后施一礼没人领情 背后作揖反礼 赤脚戴礼帽顾头不顾尾 穿草鞋戴礼帽不伦不类;不相称 穿破衫戴礼帽不成体统 穿拖鞋戴礼帽不伦不类 大闺女
-
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 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 这是两首讽刺统治者荒淫残暴的罪行,表达对真挚爱情的追求的民歌。 相传战国时期,宋国的暴君康王偃,看舍人韩凭的妻子何氏
-
名言: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注释: 责: 要求。 句意: 听从他的言论一定要求它有作用, 看他的行为必定要求它有功效。 出处: 《韩非子·六反》
-
晚泊洪昇 空江烟雨晚模糊,越峤吴峰定有无? 宿鹭连拳鱼泼刺,败芦深处一灯孤。 此诗写作者晚泊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首两句,写远望所见,江以空字点出,言江面空旷辽远,漫无涯际,远远望去,一片模糊。晚字
-
[中国]蔡元培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演讲词】 本校初办时,在满清季年,含有革命性质。盖当时一般志士,鉴于满清政治之不良,国势日蹙,有如人之罹重病,
-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砥砺教化·百折不馁”类的诗句。 诗句写不要象失意潦倒的人那样长嘘短叹,而要快马
-
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
-
【原题】:约任千载大卿同王万里杨仲博汎湖任赋二诗和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