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情诗三百首赏析
采薇
作者: 张镛 【本书体例】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1);不遑启居,俨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2)。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3),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4)?维常之华。彼路斯何(5)?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6)。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7)。君子所依,小人所腓(8)。四牡翼翼(9),象弭鱼服(10),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鉴赏】:
采薇一诗,为小雅之名篇,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歌。它所反映抗击侵略、卫戍边疆的生活题材,其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开创了我国古代边塞诗歌的先河,并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颂,对秦汉魏晋及唐宋诗歌创作有较大影响。今天,我们细细读来,确使人耳目一新。
全诗六章,章八句。诗人采用士兵的口吻和采薇起兴、薇菜设比的手法,以重章叠句、整齐划一的形式,描写士兵在战后归家途中的所见所闻,追述戎马生活之苦况和思乡念家之深情,再现了边塞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及久戍思乡、爱国恋家的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古代将士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怀、弃家舍亲、舍身报国的英雄形象。
诗的一、二、三章均以采薇起兴,又以薇菜作比,兴中含比,比中联兴,“一唱三叹”地倾述了思家盼归之情。第一章先写薇菜刚刚破土而出,士兵的思家之情也萌然而生。当士兵看到村妇们捋取薇菜,就联想到妻子儿女,联想到和睦的家庭,自然勾起他们无限的思乡愁绪。“曰归曰归”,既隐含着思家急切,又表露了盼归时久。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无望。“岁亦莫止”,正表明他们久戍边塞,岁月漫长。仅管如此,在玁狁入侵、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士兵们在“发乎情,止乎礼仪”(毛诗·大传)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能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怀,而表现出极大的忍耐性。诗人连用两个因果复句“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明确地揭示出他们久戍疆场,艰苦悲伤的根本原因;抛妻别子,远离家乡的的主要根源。达里既是顺乎常理的恋家之情,又是产生爱国之心、报效国家的社会基础。思家与卫国两种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平时这种思家之情,只能在忍耐中哀叹,当风云突变,狼烟四起,这种感情转而为爱国之心,进而自发成报国激情,两种感情一张一弛,形成一条波动跳跃的红线,贯串始终,寓于无穷的生命力。
诗的二、三两章,便是这两种感情的继续和发展。远离家乡的士兵,久居边塞,生活环境的艰苦,日以继夜的操练,兵营频繁的转移,严阵以待的防守,他们的心情自然会更加郁闷忧愁。诗中“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三句,正是哀伤之情的自我发泄。“岁亦阳止”,随着岁月的延长,时间的流逝,这种感情逐渐强烈。“我行不来”一句,表现出他们思乡情绪已经极度低沉,乃至绝望。
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理智的召唤,这种低沉绝望的感情,在俨狁入侵的刀光剑影中,会转忽为冲锋陷阵、报效祖国的激情。诗的四、五两章具体描绘了将士们为了保卫边疆而英勇杀敌的激烈场面。第四章先以两个设问句开头、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突出将士的形象。“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诗人在设问中运用比喻,把统领杀敌的将帅比成鲜艳的棠棣花,既显得威武不屈,又意含着激烈悲壮。其下联之第五章,追述紧张的战斗生活和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再现了戍边将士乘着高大的战车,操着精良的武器,在主帅战刀的指挥下,千军万马与来犯之敌短兵相接,英勇奋战的情景。表现了古代将士舍身报国的牺牲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诗的第六章,写战争结束后,士兵在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回忆往事,充满了痛定思痛的悲伤。平息外犯,胜利返乡,可以一了积聚已久的愁肠。但是归途中情思如泉,往事历历在目。当初离家从征,正值春光明媚,杨柳万条,离妻别子,戍守边疆。今日归来,却逢大雪纷飞,天寒地冻,饥渴交加,归途遥远。此时抚今追昔,想到边塞生活的千辛万苦,想到沙场上的出生入死,想到归途中的艰难险阻,于是剧烈的感情之泉涌上心头,喊出了一声“莫知我哀!”的慨叹。这虽然是表白自己的苦哀,倾诉自己的忧伤,但它却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思索和回味,因为我们从中看到灵魂深处的美,看到了士兵的高大形象。
采薇一诗,在诗经中可为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之一。它那璀灿夺目的“杨柳依依”名句,是传颂千古的绝唱,历代文人学士为之倾倒折服,赞叹不已。东晋的谢玄,宋代的宋祁,明代的王夫之,清代的王士祯、王国维等名人学者,都有较高的评价。“杨柳”句,何以为名家如此推崇,必有其艺术真谛。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却点出了它的妙处。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文心雕龙·物色)可见“杨柳依依”确为千锤百炼、精雕细刻之艺术珍品,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杨柳依依”句,在表现手法上也别具一格,为世人所青睐。王夫之曾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王氏之说很有见地,一语道出了它的艺术效果。试想,士兵离家从征,正值良辰美景,春风杨柳。然而抛妻别子,远征边疆,离情别绪之时,那有欢赏之兴,春景愈美,愁绪愈悲。所以景同虚设,反引之为更悲。“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也可想见平息外患,士兵胜利归来,却逢寒冬大雪,道路泥滑,归途艰难。此景此情,本应触景伤情,但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如今能重见亲人,全家团圆,仅管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也归心似箭,翘跃愉乐。雪愈大,天再冷,兴奋之情就愈加激越跳跃。正反相衬,故能“一倍增其哀乐”,这种表现手法,古往今来,实为少见。杜甫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方能与之媲美。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
-
美国当代继艾略特*派之后雄踞诗坛的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威廉斯与艾略特本是同时代人,但在艾略特雄踞诗坛时期,威
-
先生英妙年,一扫千兔秃。仕进固有余,不肯践场屋。通阛何所傲,傲名非傲俗。定知轩冕中,享荣不偿辱。岂无自安计,得失犹转毂。先生独扬扬,忧患莫能渎。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茅檐聊寄寓,俯仰亦自足。东坡无边
-
带月的完整的简单诗句古诗词(含月字的诗句有哪些,简单快背的)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带月的完整的简单诗句古诗词,内容包括含月字的诗句,简单快背的,带月的诗句(半句简单),快给我一些含“月”的诗句要完整的。明月几时有 宋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人生得意须尽
-
袁宗道 高梁桥水 (1) ,从西山深涧中来 (2) ,道此入玉河 (3) 。白练千匹 (4) ,微风行水上 (5) ,若罗纹纸 (6) 。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柳四行,树古叶繁 (7) ,一树之荫 (
-
《随园记》写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1745年(乾隆十年),袁枚买下了原江宁织造隋赫德的隋园。加以葺治,改名随园。1748年(乾隆十三年),他辞官居园中。从此以后,退出仕途,徜徉于山水烟霞之中,吟诗作文,结交士子权贵,几乎长达半个世
-
贫人欲与富者等财物喻 【原文】 昔有一贫人,少有财物。见大富者,意欲共等[1]。不能等故,虽有少财,欲弃水中。傍人语言:“此物虽
-
品花宝鉴 清代白话长篇狭邪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京华群花宝鉴》、《都市新谈》、《燕京评花录》。六十回。不题撰人。由序知作者为陈森。陈森,字少逸,号采玉山人、石函氏,毗陵(今江苏常州)人。成书于清道
-
古代诗歌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全译、翻译和译文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 1 ,芭蕉分绿与窗纱 2 。 日长睡起无情思 3 ,闲看儿童捉柳花 4 。 【注释】 1.留酸:梅子未曾熟透时,食后尚有余酸。软齿牙:俗称“倒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