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战于郎》鉴赏
古文·战于郎
礼记
战于郎(1)。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2),曰: “使之虽病也(3),任之虽重也(4),君子不能为谋也(5),士弗能死也(6),不可! 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汪踦往(7),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8),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9),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注释〕(1)郎: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鱼台县。(2)公叔禺人:鲁昭公之子。负杖:把杖横放在颈子上,两手扶着。保:堡垒。息:休息。(3)使:指徭役。病:劳苦。(4)任之:使老百姓增加负担。(5)君子:上层统治者。为:筹划。谋:计谋。(6)士:统治集团的下层分子。(7)重:当“童”。往:奔向。(8)殇:未成年而死。(9)干戈:武器。
〔鉴赏〕战于郎这篇短小精练的古文,是从礼记·檀弓篇里选出来的。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以后的儒家所记。在这本书里面,保存了很丰富的学术史料,象它的学记篇,对古代的教育学有极精辟的发挥; 乐记篇论音乐也非常有名;再象宋朝的学者用作教科书的大学、中庸等篇也是从礼记里选出来的。礼记除了保存了富有学术价值的各个篇章以外,还记载了不少含有丰富意义的小故事。檀弓的上、下两篇就是由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篇战于郎就是檀弓下篇里的一篇短文。这篇文章讲的是鲁国抵抗齐国侵略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发生在鲁哀公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484年。这一年,齐国侵略鲁国,鲁国人在 “郎”这个地方和齐国军队作战。“郎” 是靠近鲁国都城的一个地方。战场离都城很近,这说明齐国军队已经深入鲁国。那么,鲁国人是怎样起来抵抗的呢?对这一点,作者却并不进行全面的描写,只是选择了两个人的行动来写: 一个是鲁昭公的儿子公叔禺人,一个是公叔禺人的邻居的孩子汪踦。选择这两个人物来写,可以说明一种情况,那就是这场战争打得很激烈。在春秋时代,参加作战的主要是农民。而这里写的两个人,一个是贵族,一个是贵族的邻居。贵族都是住在城里的,和贵族做邻居,也该住在城里,因此汪踦也不会是农民。作者写这两个人,正说明为了保卫祖国,除了农民以外,连以前国君的儿子和他邻居的孩子都起来作战了。这是选择个别反映一般的手法,写的虽然只是两个人,却能够使人感到当时鲁国处境的危急。这正和文章开头第一句就写“战于郎”三个字一样,光举出一个地名,就能使人感到战事的严重,说明敌人已经深入鲁国,这都是本文写得精练的地方。
作者所以选择这两个人来写,是有深刻的含义的。我们先来看他怎样写公叔禺人这个人物。“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 ,“杖”就是兵器,“保”就是堡垒。这是说,公叔禺人到 “郎”这个地方参加战斗,到了前线,碰到战士背着兵器到堡垒中来休息。兵器,在战争时候本来都是用手拿着的,这里说背着,是写战士已经劳累到极点了。公叔禺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感慨地说“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使用人民来替公家服役,纵然劳累到极点,要人民负担赋税,纵然极端繁重,可是人民还是尽力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紧接着,公叔禺人又说“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君子”是指做官的人。这三句话是说,碰到国家有危难的时候,做官的不能出谋划策来挽救祖国的危难,士人不能为国牺牲,不可以! 公叔禺人愤慨地说“不可” ,这两个字明显地斥责了当时的贵族和士人。他自己既然指斥了贵族和士人不能拯救国难,但是他自己也是贵族,那又怎么样呢?他说“我则既言矣”。我既然这样说了,就该实践我的话。“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 “重”即童,孩子的意思。于是,他和邻居的孩子一起投入战斗,英勇地牺牲了。这里,作者只用了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公叔禺人光辉的爱国精神,写出了他同情农民斥责贵族的进步思想。他是鲁昭公的儿子,是个没有当权的贵族,可是他跟鲁国当权的贵族不同,在国难严重的时候,不是逃避,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亲上前线、为国牺牲。他看到劳累不堪的战士回来休息,不是责备他们,而是想到他们平时过着痛苦的生活,如今还能尽力为国作战; 想到贵族那样不负责任,替贵族觉得可耻。不光这样,通过他的话,还透露出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和他们的爱国精神。仅仅这几句话就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以说是精练极了。
文章的下半段集中地写了童子汪踦这个人物。作者写公叔禺人的时候,主要写他的言论; 写汪踦,却用了另外一种笔法。他不正面写这孩子,只是附带地说一下: 公叔禺人和这个孩子一起都死在战场上了。除了这两句以外,作者着重写的是鲁国人对待这个孩子的态度。“鲁人欲勿殇重汪踦,问于仲尼。”孩子死了叫“殇” ,“勿殇重汪踦” ,就是说不用葬孩子的礼节来葬汪踦。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古时候,人死了都要按一定的礼节来埋葬,葬孩子的礼节不如成人隆重。汪踦是孩子,但是他能为国牺牲,为了对他表示尊敬,要用成人的丧礼来葬他; 第二,汪踦是有家属的,现在给他办丧事的不是他的家属,而是鲁国人,也就是说,要由鲁国人来公葬他,这表示国人对他的尊敬。在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作者的笔法多么精练,只一句话,就有两层含义可供我们体味。从“鲁人欲勿殇重汪踦”这句话里还透露出一点消息,就是公叔禺人和汪踦牺牲以后,鲁国人打得非常勇敢,终于打退了侵略的敌人,解除了鲁国的国难,所以鲁国人才可以举办公葬。这也就说明这两个人的牺牲,在打退敌人保卫祖国上是有作用的。但是,对孩子举行公葬,毕竟是以前没有过的,所以,鲁国人就去向仲尼请教。“仲尼”就是孔子的表字。孔子说: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干戈”就是武器,“社稷” 是指国家,孔子的答复是: 能够拿起武器来保卫国家的孩子,就是不把他当作孩子看待,而用成人的丧礼来举行公葬,难道不也是应该的吗?孔子是儒家推崇的圣人,引用孔子的话,正表示对孩子汪踦给予了极崇高的评价。
这篇短文的分析到这儿就完了。关于它的思想性和写作技巧前面已经说过一些了,现在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作者善于选取材料,他能够从片断的言行中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第二,作者善于对不同的人物进行不同的描写,写公叔禺人着重写他的言行,写孩子汪踦则着重写鲁国人和孔子对他的态度。通过不同的描写表现了深刻的含义。第三,作者在极短小的篇幅里,所概括的生活面很广,挖掘得也深。比方,只用 “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这两句话,就把鲁国的阶级矛盾、把统治者对人民的高度压迫和剥削反映出来了,同时也把农民的爱国精神表达出来了。第四,作者还善于通过具体事件作出对人物的评价,对公叔禺人是这样,对汪踦也是这样。
-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拆。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
紫袍新秘监,白首旧书生。鬓雪人间寿,腰金世上荣。子孙无可念,产业不能营。酒引眼前兴,诗留身后名。闲倾三数酌,醉咏十余声。便是羲皇代,先从心太平。
-
《惜红衣》·姜夔 姜夔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 “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
-
《告身帖》为颜真卿楷书法帖,纸本墨迹,建中元年(780) 72岁时所书。全帖33行,每行字数不等,共计253字。书法端庄朴厚,苍劲有力。明代詹景凤评称: “笔法圆融,秀爽莹洁,了不经意,而规矩自成方圆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出处】唐王建《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 【意思】 三日: 是指新嫁。新嫁娘刚到婆家,第三天就开始下厨房动手作饭菜的情形,由于人地生疏,因此心情异常的戒慎、紧张。 【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泼墨仙人图 南宋·梁楷作 纸本水墨 纵四八·七厘米 横二七·七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是人物画高度发达的时代,题材更加广泛,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大体说来北宋到南宋前期,工笔、写实占主流地位;南宋
-
茅茨破不补,嗟子乃尔贫。菜肥人愈瘦,灶闲井常勤。我欲致薄少,解衣劝坐人。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鴃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
古诗词上阙(古诗词中的上阕下阕到底是阙还是阕,不够权威勿答)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上阙,内容包括古诗词的上阕下阕什么意思啊,古诗词中的上阕下阕到底是“阙”还是“阕”,不够权威勿答,古诗词的上阕下阕什么意思啊赏析里一般说上阕写了。“上阙”写法是错误的。正确应该是“上阕”,阕,读作:què。字义是停止的意思,如终了:乐阕。服阕(古代三年之丧满)。又作量词使用,歌曲或
-
诗题所云大悲寺,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第四处,创建于元代,是游览胜境。作者此诗,可为大悲寺增添一个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