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大悲寺秋海棠》北京西山八大处览胜诗
大悲寺秋海棠·陈宝琛 当年亦自惜秋光,今日来看信断肠。 涧谷一生稀见日,作花偏又值将霜。
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人。是“同光体”闽派诗人的一位杰出作家,著有沧趣楼诗集。他并不像郑孝胥、陈衍那样被称为闽派的领袖,但其诗的成就,却不在郑孝胥之下,而高出于陈衍。他的学生江西派的领袖陈三立序其集,谓其“感物造端,蕴藉绵邈,风度绝世,后山所称‘韵出百家上’者,庶几遇之”。评价相当高。他是光绪前期清流首领之一,以敢于直谏著名。于光绪十年因言事触怒慈禧太后被罢官。归乡筑听水斋于鼓山,过着退隐的生活。中间曾出游江南、广州和南洋群岛。直到光绪、慈禧先后死,溥仪即位后宣统元年,才被召入京,后为溥仪帝师。他年六十一,写了这诗,借秋光以喻清王朝处于日薄西山之境,“涧谷一生”,指自己二十五年退隐鼓山的时间。“日”喻清帝,“稀见日”喻见不到清帝。“作花”,喻返京任职。“将霜”,喻清朝已到将亡前夕,这样说,表现诗人的忧心王室。首二句是透过一层写,当年指光绪前期,诗人在京之时,清室早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诗人曾一再直谏言事,为的是怜惜此“秋光”而图挽救。这里所表达的,是一位封建士大夫的心情。但它是真话,以作者的身分,不这样说,倒是可怪了。必须向读者指出,清亡以后,作者成为遗老,对废帝忠心耿耿。可是,当溥仪出为伪满洲傀儡皇帝,伪总理郑孝胥要强拉他赴东北出任伪职,他坚决拒绝,不屑与叛国巨憝同流合污。说明陈宝琛是“黄花晚节香”的爱国诗人。他的学生陈三立也在卢沟桥战火烧起以后,日寇侵略军窃据北平城时,绝粒不食而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可说是有其师必有其弟。因此我们读沧趣楼诗集,读陈三立所撰的序,不能不油然起敬。
诗题所云大悲寺,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第四处,创建于元代,是游览胜境。作者此诗,可为大悲寺增添一个故实。
-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5412】历史的镜子(吴晗著,沈阳出版社,18 5万字,2020年5月第1版,55元)△这本书是吴晗自编的一本历史杂文集,1946年由生活书店首次出
-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出处】唐李商隐《 春雨 》。 【意思】诗人在一个春雨潇潇的早晨, 身穿白布夹衫,和衣而卧。是因为住在往日的欢会之所,如今寂寥冷落 已不见对方身影,所以心情十
-
诗情书意两殷勤,来自天南瘴海滨。初睹银钩还启齿,细吟琼什欲沾巾。凤池隔绝三千里,蜗舍沉冥十五春。唯有新昌故园月,至今分照两乡人。[凤池,属杨相也。蜗舍,自谓也。]
-
特立之忍第七十六特立之忍第七十六 特立独立,士之大节,虽无文王,犹兴豪杰。 不挠不屈,不仰不俯,壁立万仞,中流砥柱。 炙手权
-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下》) 【鉴赏】 孟子离开齐国,有人见孟子脸色不悦,便问他所为何故,孟子以此句作答,这也是孟子当时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天未欲平治
-
上片写奇香,渲染烘托,韵趣传神。“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先从香气刺激人的感官写起,突现出花香之奇特,它不仅袭击得友人曹子方“眼花乱发”,还冲通了词人堵塞的鼻孔,使嗅觉顿时灵敏起来。“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则更夸张出香气
-
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蔌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
-
吾庐不独贮妻儿,自觉年侵身力衰。眼下营求容足地,心中准拟挂冠时。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莫道两都空有宅,林泉风月是家资。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这首诗以华清宫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此地游览时的种种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形象、婉转的语言,表达了对景物的赞美和对时光的感慨。诗中以“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开头,描绘了华清池的美景。接着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来描述天空中飞过的雁阵,表达了对季节的变迁的感慨。最后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万里孤舟弄”来抒发对时光流转的思考。整首诗描绘了华清宫的美景和时光的变幻,给人以深思和感悟,展现了诗人杜牧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