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诗意|阅读答案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要求人们要绝对服从天然尊长的羁绊,一切要唯上是从,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具体到政治生活中,皇帝、权臣们的意志,就是下属的意志,尊长们的威严不容触犯。这种制度制造了无数的因循守旧、庸俗腐朽的官吏。偶有一些远见卓识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犯颜直谏,或弹劾弊政,或冒犯权贵,或刚直不阿,这都可以说是“犯上作乱”的行为,不仅要受到奴才道德的非议,还要遭到极权政治的摧残。屈原在离骚中用女媭的口吻说明了耿直犯上者的悲惨结局,发出了令人千古激愤的不平之声:“鮌(禹的父亲)婞直(刚愎任性)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汝何博謇(学问广博而秉性忠直)而好脩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蒃葹(众多的恶草)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服饰)。众不可户说(众家不可能都了解你)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特立独行的屈原,“宁溘死以流亡”,终于没有改变自己的品格,成为历史上仁人志士的楷模。
唐代诗人中,为官后敢于“刚而犯上”者,并如刘长卿这样“两遭迁谪”之后,仍不悔当年的人,是不多见的。唐肃宗年间他从京官外放,甚至因为平素刚婞,不曳裾权门,受到鄂岳观察吴仲孺(郭子仪的女婿)诬奏,久系姑苏监狱,后又有浮沉,终生处于不得志之中。他对于屈原、贾谊这些正直而又不幸的前人怀有特殊的崇敬同情之心,他看到贾谊吊屈原,他又在经过长沙时吊贾谊,这万古中周而复始的历史,实在是令人悲痛的。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长沙过贾谊宅)这首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就是在这种自悲自痛的思想感情状态下写成的一首离怨诗。
刘长卿第一次被贬后,出狱曾任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后有人为之辩诬, “量移睦州司马”。 “生涯岂料承优诏”,就是写没有想到时境至此,皇帝还能下一旨诏书,给自己以量移(因罪贬至远方的官吏,遇赦则酌量移到近处任职)的优待。刘长卿此诗是留别给朋友的诗,而且是在从南巴量移路过江州至睦州(今浙江淳安西南)时所写,情势是追忆往事,感叹现时。诗人被贬之后,先是坐监,后来又被流放到南海边上,那时节寂寞江山,天涯人远,不是未曾想过回返内地,而是想过但未曾想到会有召回的一天。为什么不把皇帝想得是一个可以推恩四海、泽及臣民的人呢?原来是他曾比较过:汉文帝素称为“有道”的君主,还是“汉文有道恩犹薄”,把贾谊放逐长沙,使他在那里抑郁而死;而远不如文帝的当代皇帝肃宗,把自己贬到比贾谊所去的长沙更远的南巴,还能期望他有多少恩泽施于自己吗?可是事实的发生应该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但也仅是意外而已,并不能使人由此而乐观。
诗人写到此,并未紧承起句,直写原因,而是向老朋友追忆了贬所的一段生涯,且又概括在一句诗中: “世事空知学醉歌”。因为被贬谪的地方最远,时间又很长,归路完全被阻塞,前途不可指望了,所以早就看破了世事,徒知对酒当歌,以醉销愁,甚至已经意识到自己当年那种“多忤权门”的英年浩气,已经消失殆尽,他把这种心情告诉给了路遇的旧友。当诗人说完这句表明过去意向的心里话以后,他好象把话题引开了,与朋友们谈起了自己在江州所见之景,我们从这类似“主观镜头”的景象中,看到的是一片凄苦心境。秋江上月明夜冷,胡雁哀鸣,横空南去;秋风吹来淮南,树叶纷纷飘落,山色一片凋零。诗人好象在与朋友们说,在贬所,我那时是“世事空知学醉歌”,今日有优诏临身,也并未使人喜悦。诗人要从此取路去东北方的睦州,北雁南飞,说明所去之地会有更多秋凉;淮南木落,也可以想象要去的地方更是草木飘零了。这些景色里寄寓着诗人对现时和前路的失望与冷淡感。至此,首句的“承优诏”而不惊喜的原因,已透露了大半。
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诗人的情致在低回悲抑之中,并不顺势一直向下发展,而是在第五句让诗意有一个回升之势: “寄身且喜沧洲近”。潘州南巴,远在天涯,诗人想到,贬谪此地,固然不幸,但这里是滨海地方,天宇广阔,海疆浩渺,要比起贾谊当年贬谪的长沙之地还是一个聊可寄身之处。这时的诗人当是苦笑地述说着寄身沧洲的好处,实际上对于谪居者,任何地方都不是令人迷恋的去处,所以当他说完“且喜沧洲近”之后,又提示他的朋友说,我常常顾影观照自己的满头白发,无奈此身已老,而且这白发就是在寄身南巴时长出的。这话教朋友们听到,只会引起可悲的效果。原来诗人是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跌宕有致地抒发着多年郁结于心的沉重不幸感。诗一开始时显露的“承优诏”并不令人欣喜,相反地却是“且喜”寄身近沧洲,而沧洲归来的迁客已落得满头白发,这一切情绪不论怎样起伏、变化,内在的情致都是足以令人悲痛的。诗人写到这里,朋友听到这里,读者读到这里,对于皇帝的优诏量移,会抱着何种心情,已是不待说明的问题了!
刘长卿以诗才自负,认为同时代的许多诗人“何得与余并驱?”他的这首诗也证明了他确有超人的诗才。如本诗的最后两句,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这结尾该是何等有力!一般诗人写到“顾影无如白发何”,就已经力竭笔尽了,无法在诗意上再造新境,可刘长卿竟能写出:龙钟老态,固属可悲,然而尤其可悲的还是我们今日的可怜的心理状态,我们都到了垂老之年,我已经被贬谪生涯夺去了有为的年华,可是还令你们为我耽心,反复叮嘱我以后说话行事要多加谨慎,远避风波,我怎能不惭愧以对。刘长卿对朋友的关心十分感激,他深为不能使朋友安心而感到过意不去,但他更就两个龙钟老友的忧虑,向专制寡恩的统治者发出诅咒,并好似以狂傲的态度质问那些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人:我顾影早知对自己头上的白发已无可奈何,可今后你们还能把一个白发归来的迁客怎么样呢!刘长卿违世忤俗,始终无畏风波,显示了坚强的精神。
-
【原题】:谷隐之东芍药酴醿涉夏尚有存者箨龙头角且森列於前次前韵呈九江赵使君
-
《叶圣陶藕与莼菜》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
-
作者: 梁靖云 【本书体例】
-
东蛮有谢氏,冠带理海中。已言我异世,虽圣莫能通。王卒如飞翰,鹏鶱骇群龙。轰然自天坠,乃信神武功。击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无思不服从,唐业如山崇。百辟拜稽首,咸愿图形容。如周王会书,永永传无穷。睢盱万状
-
与人交必以诚信,言语、论议、行止、动作必循规蹈矩,不正之言,非礼之事,未尝出诸口,见
《与人交必以诚信,言语、论议、行止、动作必循规蹈矩,不正之言,非礼之事,未尝出诸口,见诸行。》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龙岩,《嘉定府志》卷四《山川》:“九龙山,城东北四里,三龟山之右,一名龙岩,一名灵岩,又名龙泓。山上石壁刻石龙九,相传唐朝明皇时所镌,强半磨泐,其存者矫然有势。山最幽邃,号小桃园。”1056年(嘉祐元年),由于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推荐和称誉,苏洵名动京师,但求官未遂。第二年四月,
-
黄升暮春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 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婉转
-
磨砻底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
【注释】 选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磨砻底砺:都是磨的意思。 【赏析】 汉景帝即位后,为巩固和加强中央专制皇权,大臣晁错上了《削藩策》,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诏削了赵王刘遂常山郡,胶西王刘昂六县,楚
-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作品赏析【注释】:机中织锦:指闺中织妇。川:指家。怅然忆远人:指向人问故夫。孤:指空。独宿孤房:指欲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