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桑》情诗三百首赏析
隰桑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原文】:
隰桑有阿(1),其叶有难(2)。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3)。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4)。既见君子,德音孔胶(5)。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6)?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鉴赏】:
诗共四章。可分作两个层次。一至三章是第一个层次,用复叠重调的方法,抒写了女人主公“既见君子”的情怀。前半均以“隰桑有阿”托物起兴,变化叶儿的“有难”、“有沃”、“有幽”,写那生长在低洼潮湿地方的桑树,长得枝叶茂盛,葱笼苍郁。这幅欣欣向荣、充满青春活力的自然景象,好不撩人情思!也正好为恋人的相会提供了一个相宜的环境。女主人公来到这个优美的所在,是多么希望能见到她的意中之人。这三章的后半,“既见君子,其乐如何!”“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既见君子,德音孔胶”,正面写了女主人公热烈爱恋的感情世界:她想象着在浓荫掩映的桑树下,见到她的情人之后,先是高兴异常,后是心花怒放,接着定会缠绵在一起,甜话衷肠,绵绵不尽。这里,不仅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层次,感情泛溢,而且也写出了她对恋人爱得是那么醉人,那么热烈,那么火烫。这是相当纯洁,真率的优美女性的形象。
第四章是第二个层次。一反托物起兴之笔,改用赋的写法,活脱脱地铺叙了一个初恋女子曲折矛盾的情怀:她热烈地爱着那人儿,可总是娇羞的不便说出来;而藏在心底的深沉的爱,没有一天能够把他忘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三个语助词的连用,一唱三叹地描出了其“欲说还羞”的娇美情态。“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诚如朱煮诗集传所云:“爱之根于中者深,故发之迟而存之久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章写女子的爱情体验比前三章似更觉曲折委婉、细腻动人,更觉执着深沉、炽烈纯贞。惟真如此,其意味也更耐人赏玩咀嚼。
-
[南朝宋] 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 ② ,识密鉴亦洞 ③ 。 沉醉似埋照 ④ ,寓词类托讽 ⑤ 。 长啸若怀人 ⑥ ,越礼自惊众 ⑦ 。 物故不可论 ⑧ ,涂穷能无恸 ⑨ 。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
-
宋词典故·一笑相逢 【出典】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溪边有二女子,资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相见欣喜。问:‘来何晚耶?’
-
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2〕。何则?循心以为量者存乎我,因物以成务者系乎彼〔
-
【题 解】本文选自《武林旧事》,此书共10卷,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
-
短亭过尽长亭到 ① ,未忍过征棹 ② ,天涯 自是别 离身。再折一枝杨柳,赠行人。 淮阴堤上残阳里,暮草连空翠,一樽别酒苦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 这首词写朋友离别时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全篇
-
李白的《塞下曲》是一首描绘边塞风景的诗歌,堪称杰作。诗中以悲壮的笔触描绘边塞的荒凉与壮丽,展示了士兵们对家乡的眷恋,并表达出对战争的思考。该诗语句优美,表达深远,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
【注释】:(石桥鱼龙百族,巧甚,云是西洋物,乃三宝太监取归者)
-
古文观止·苏辙·寄欧阳舍人书① 去秋人还,蒙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景公登台而叹(谏下·十九)》原文鉴赏
-
治乱兴衰甚可嗟,徒怜水调诉荣华。开元盛事今何在,尚有霓裳寄此花。 作品赏析【原题】: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获一见感叹久之题二十八字景佑元年十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