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诗意|阅读答案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中进士,仁宗时曾任西北边疆的经略副使,军令严明,爱抚部下,在抵抗西夏侵犯的斗争中立有功勋。在仁宗朝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关心社会的治理,同情人民的疾苦,仁宗庆历年间曾提出新的施政纲领,改革腐朽制度,限制贵族特权,然而一些做法实行不到一年即被贵族官僚所反掉,范仲淹及其同僚皆被罢官。范仲淹的诗词文章都很有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情景交融,千古称绝;诗词虽留存不多,但是却反映了民生疾苦,饶有风格。
宋仁宗宝元元年(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负责领导抵抗西夏侵扰中原的军事行动,时达四年之久。这首词是他带兵戍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中描绘了边塞地区的景物,写出那里是雁飞不落的荒凉之地,山峰重叠,落日孤城,加上边声应和军中号角之声,一切都不堪闻睹。词中也表明,驻守在这里的将士,却不乏英雄气概。人们虽然是有家难归,不时以浊酒自慰,但也认识到侵扰中原的敌患未除,大功未竟,身负保卫国土之责的将士没有理由退归。然而边塞的寒冷夜晚是难以消磨的,入耳的是哀怨的羌笛,所见的是满地白霜,想到敌寇未灭,征戍生活久无尽期,人们在深夜仍不能入睡;作者在灯下看自己又多添了许多白发,战士们也在暗洒望乡思归的热泪。这是一首极为苍凉悲壮、慷慨激昂的词,情浓理正,意真志定,不愧是出自一位诗人兼将军的手笔。范仲淹把边塞生活内容带进词的描写领域,使词具有更为广泛的表现内容,以及壮烈慷慨的风格,是诗词发展史上的一大独创。
-
【原题】:沪贡士二十人端平元年手书增郡国贡士员沪增二人是岁贡于东西路转运司者各二人以五月庚戌寮吏宴于郡之正牙歌鹿鸣以遣之
-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蜜蜂采蜜一事,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 开头两句写蜜蜂采蜜。它不是具体地写蜜蜂采花酿蜜的过程,而是从蜜蜂采花范
-
左辖辍中台,门东委上才。彤襜经宿到,绛帐及春开。民望恳难夺,天心慈易回。那知不隔岁,重借寇恂来。
-
陆游黄州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
-
【原题】:丙午寒食厚卿置酒压沙寺邀诸君观梨花独苏子由不至以诗来邀席客同作予走笔依韵和之
-
蜀郡路漫漫,梁州过七盘。二人来信宿,一县醉衣冠。谿逼春衫冷,林交宴席寒。西南如喷酒,遥向雨中看。
-
论题解析 [解题]青春(youth),早期白话中指青年人的年龄,现在主要指青年的时期。青春是人生中最富有激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渴望的年纪。青春是人生扬帆的起点,青春是奠定美好人生的基
-
沁园春·贺张静峰总督两广 山入五羊,江通八桂(2),仗钹临戎(3)。正贡篚新来,交蛮面革(4);楼船纔返,黎寇功成(5)。栢府丰裁,辕门
-
高山 拔地参天的高山 拔地而起的高山 冰峰雪岭的高山 白云缭绕的高山 壁如刀削的高山 层峦叠嶂的高山 重重叠叠的高山 重叠的高山 藏在浓雾里的高山 插入云端的高山 寸草不生的高山 矗立的高山 葱郁的高
-
孙樵《书何易于》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 2 。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 3 ,城嘉陵江南 4 。刺史崔朴 5 ,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 6 ,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 7 。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