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劳》情诗三百首赏析
民劳
作者: 荆三隆 【本书体例】
【原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1)。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2),憯不畏明(3),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4)。无纵诡随,以谨惛怓(5)。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6)。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7)。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8),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9)。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鉴赏】:
诗序称本篇为:“召穆公刺厉王也。”从内容上来说,它取材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是一篇劝戒厉王防止奸邪、禁止贪暴、安民息民的政治讽谕诗。周厉王是西周末年的一位暴君,重用佞臣,压榨人民,朝野不满,百姓苦不堪言。本诗的作者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告戒厉王要刚柔相济,安民防奸,表现了作者与周王朝生死相依的关系。
由于诗作中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表现出了某种对不堪重压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反映出了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贵族思想家的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主张,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此诗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全诗共分五章。第一章落笔即呼:“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百姓实在太辛苦了,只希求稍微得到安康。这样,就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悲叹的基调,并将其贯彻始终,反复吟诵,每章之首,皆以此句重复,使人可以感到作者的悲叹之深。接着劝戒厉王不要被小人诡诈的骗术所蒙蔽,要使周王室能够安抚四方之国,亲善附近的诸侯。第二章告戒历王说,不要实施暴政,失去人民的拥戴。第三章要厉王亲近有德之人,远避恶人。第四章讲述的是要爱护周王室的基业,不要引起民愤而动摇了贵族的统治。最后一章作者直接表明,自己上述一番进言是出于忠诚于国君,爱护周王朝的一片苦心,希望厉王能够纳谏改过。
本篇在结构上采用风诗中那种重章叠句的章法,反复吟咏。每章都以“民亦劳止”起句,并以“汔可小康”、“汔可小休”、“汔可小息”、“汔可小愒”、“汔可小安”反复咏叹,充分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真实的社会状况。周厉王任用欺诈小人,置民于水火之中,终于引起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起义,厉王被赶下台,逃到彘(即今山西霍县一带),在惊吓与恐惧之中死去。从这一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劝戒是有着十分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另外,“惠此中国”,即爱护周王朝的江山;“无纵诡随”,即莫要听信诡诈欺骗,“式遏寇虐”,即制止掠夺和暴虐,这三个句子也反复出现于全篇各章,表现了作者为救济艰难的时世,从国家利益出发,犯颜苦谏、直斥奸佞的无畏精神,同时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在重压之下人民的一些基本要求,开历代怀有“为民请命”思想的忠臣“死谏”之先河,具有不容忽视的认识价值。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出处】唐李颀《 送魏万之京 》。 【意思】昨天晚上在微霜中,你刚刚渡过黄河,今天早上又响起您离别的歌声。 【全诗】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
-
《穷不忘道,老而能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隐士遗尘在,高僧精舍开。地形临渚断,江势触山回。楚野花多思,南禽声例哀。殷勤最高顶,闲即望乡来。
-
古文观止·谷梁传·曾子易箦 曾子寝疾,病①。
-
唐·罗隐2虎豹之为害也,则焚山,不顾野人之菽粟3;蛟蜃之为害也4,则绝流,不顾渔人之钓
-
【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注释与译文]民生,人生。两句的意思是:我禁不住长声叹息泪流满面,可怜我的一生是多么艰难。另一种说法,“民生”指人民的生计,下句说哀怜人民的生活如此艰难,表现诗人
-
卖花声·太平吴氏楼会集 乔吉 桃花扇底窥春笑。 杨柳帘前按舞娇。 海棠梦里醉魂销。 香团娇校,歌头水调。 断肠也五陵年少。 乔吉:1280-1345,字梦符
-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
岷岭南蛮北,徐关东海西。此行何日到,送汝万行啼。绝域惟高枕,清风独杖藜。危时暂相见,衰白意都迷。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诸姑今海
-
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齿拔光。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呢? 因为我口中所剩十七颗牙齿,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常常作祟,使我受苦不浅。现在索性把它们拔光,犹如把盘踞要害的群匪剿尽,肃清,从此可以天下太平,安居乐业。这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