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唐]丰干》原文与赏析
[唐]丰干
日日日东出,日日日西没。
不知千古万古人,送向青山成底物。
丰干(?—713),唐代初期诗僧,与寒山、拾得隐居于天台山国清寺,称“国清三隐”。丰干生平事迹不详,作诗也不多,全唐诗外编录存其诗一首。
题目诗偈的“偈”,是梵文“偈陀”的简称,义译为“颂”,就是佛经中的唱词。这首诗的主旨在于阐说世上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人应当逐步深化认识并且顺应这一规律。
“日日日东出,日日日西没。”诗的一、二两句写日出东方、坠于西方的运行规律。古时候,人们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完全认识天体的运行规律,因而对太阳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误以为出于扶桑,沉没于西海;有的更以为是日神羲和每天驾六条龙拉的车载着太阳在天空中行驶,等等。其实,太阳从东方升起,沉没于西方,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本身自转所致,并不是太阳作从东到西运动的结果。对此,诗人当然不可能作出科学而又准确的解释,也不可能讲清太阳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但诗人的可贵之处就在能够抓住自然界的有规律性的细微变化,采用重叠复沓的表现形式,通过相同句式和字词(如“日”)的反复运用,造成时光流逝、四时相蹑的特殊效果和韵味,从而透露了他对自然界运动及其规律的认识。这里,既充分肯定了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天地是往复长久的,同时也否定了一切违背自然规律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因此可以说,它是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变化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在不断变化的事物面前,该当如何呢?诗的三、四两句这样写道:“不知千古万古人,送向青山成底物。”“底”,疑问词,何。在诗人看来,太阳按其规律,有节奏地无休止地运行着,人在这日出日没的运行过程中,只不过是短暂地停留于世,不可能具备超越和违背自然规律的力量,唯有遵循规律,听任自然。然而,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人并没有及时地觉察到这一点,以至糊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不知道他们归到地下冥府之后又将成为何物?作为一名佛教徒,丰干笃信佛理,当然十分重视对佛教教义的崇扬和对世人的劝化,他创作诗歌的主要目的也正是为了阐扬佛理,表达自己参禅的领悟,因而难免带有某些说教的气味。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诗人在这里毕竟不同于一般禅师的空洞玄虚、枯燥乏味的言词,而是能够联系世情,面向生活,在浅显通俗而又略带幽默的语言中,包蕴着深刻的禅机哲理。读者细加品赏,自会觉得其中别有一番诗情与理趣,进而激起丰富的联想,深深的思索。
总之,全诗语直而意曲,言简而理足,确是一首余韵不尽的上乘之作。
-
小梁州·冬 贯云石 彤云密布锁高峰,凛冽寒风。 银河片片洒长空。梅梢冻,雪压路难通。 [幺]六桥倾刻如银河,粉妆成九里寒松。 酒满斟,笙歌送玉船银棹,人在水晶宫。
-
【题 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诗歌。诗歌通过一个退伍老兵的自述,讲述自己少年时从征,80岁返回故里但人事全非的情景,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
-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
元戏剧《贾仲明》鉴赏 《金安寿》又名《度金童
-
[唐]曹邺 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 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 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不见三尺坟,云阳草空绿。 《李斯列传》比较详细地记叙了秦代政治家——李斯在战国末期入
-
【诗人简介】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李渊次子,公元六二六-六四九年在位。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发展科举制度,较能任贤纳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其
-
董颖《江上》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①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② 【注释】 ①沧江:因江水呈青苍色,故称。②摩挲:抚弄。 【译文】 一碧万顷的沧江呵!浩渺无垠的秋。水天如镜,飞
-
宋·欧阳修 2 某又启:去年夏中,因饮滁水甚甘 3 ,问之,有一土泉在城东百步许。遂往访之,乃一山谷中。山势一面高峰,三面竹岭,回抱泉上,旧有佳木一二十株,乃天生一好景也。遂引其泉为石池。甚清甘。作亭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品赏析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2.闻:听。赏析: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
-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 ② 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 ④ 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 ⑥ 其面目,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