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行舟二首(其一)·[宋]朱熹》原文与赏析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雨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诗以独特的画面勾勒,哲人睿智的灼见,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别有理趣的境界,给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四月,朱熹自漳州离任回崇安,舟行闽江上,途经水口(今福建古田水口镇),写下此诗。
诗以倒叙昨夜行舟突遇江上风雨开头,接着用“满江风浪”渲染昨夜江上风雨逼人,江浪吞舟的险恶氛围,也由此可想见出诗人仅以一叶扁舟独行江上、与风雨搏击的气魄。首句中“雨一蓑”固然可意会为因风雨大作,舟上的人披上了蓑衣,而从字面结构仔细推敲,诗人指出扁舟上的人满蓑衣都是雨,醉翁之意自然不在酒,而在着意点明江上雨势之大。次句“满江风雨夜如何”的“满”和起句中的“一”,异曲同工,亦是诗人刻意渲染狂风、暴雨、恶浪的点睛之笔,以示江浪汹涌,风雨肆虐,天地昏黑,此“夜如何”?“夜如何”是实写水口行舟“昨夜”的险境,也可揣度诗人触景生情,从心底泛起的身世浮沉之感。朱熹早年的生活和仕途都不平坦,在漳州任官也受到顽固势力的排挤打击,面对自然界的险恶,极可能联想到仕途的坎坷。
第三句陡然转折,以“今朝”与首句“昨夜”从时间上呼应,可知诗人并没因风雨停舟不前,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泛舟前行。时间的推移,直扣题中的“行”字。一夜搏风击雨,水口行舟,可以想像,诗人的心理还囿于压抑紧张中,今朝虽雨霁风停,却不知被风雨蹂躏的自然界情景怎样,因而,“试卷孤蓬看”。“试”字透出诗人疑窦与期望缠杂的复杂心理,也为末句跌宕出的欢愉情怀作了情感迁移的铺陈。“依旧青山绿树多”,写造化清新之景,渗透着诗人历经艰险终臻胜境的欢欣,也衍射出理性世界的七彩之光:青山绿树,郁郁葱葱,生活之树亦是常绿的;可生活的道路却并不是一马平川的坦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尤其不能气馁,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到达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也才能享受胜利的乐趣。这是本诗给我们的最好启发。
理学家的朱熹讲道说理是颇有头巾气的,这首诗却写得自然平淡。全靠“昨夜”和“今朝”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发人深思,启人联想,前幅是暴雨肆虐图,充溢着壮观的阳刚之美,侧重描风雨满江,造成水口行舟的困难;后幅是雨过天晴图,呈现出秀丽的阴柔之美,旨在表现青山不倒,绿树常青的佳境,诗人对人生哲理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受,就融合在这两幅画面里,后人观之如坐春风,如饮醇醴。
-
左边是园,右边是园。 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是假山。 左边的园修复了,右边的园开放了。有客自海上来,有客自异乡来。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凝,河更闹热,石径好吟诗,帆船应入画。而
-
【3472】中国道理的世界意义(陈学明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52万字,2015年11月第1版,89元)△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代表了对
-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清曹雪芹作。脂戚本《石头记》回前诗评道:“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甲戌本《石头记》于贾雨村判薛蟠案一段,脂砚斋评
-
太常楼船声嗷嘈,问兵刮寇趋下牢。牧出令奔飞百艘,猛蛟突兽纷腾逃。白帝寒城驻锦袍,玄冬示我胡国刀。壮士短衣头虎毛,凭轩拔鞘天为高。翻风转日木怒号,冰翼雪澹伤哀猱。镌错碧罂鸊鹈膏,铓锷已莹虚秋涛,鬼物撇捩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记事碑·《东风水库碑记》(中共玉溪市委员会、玉溪市人民政府)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记事碑·《东风水库碑记》(中共玉溪市委员会、玉溪市人民政府)
-
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李白是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
-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市向晡前散,山经夜后寒。
-
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是最重视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点,结构十分谨严,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的得意之作。
-
杜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
-
步笼阿以踯躅,叩众目之希稠。登衡幹以上干,噭哀鸣而舒忧。声嘤嘤以高厉,又憀憀而不休。听乔木之悲风,羡鸣友之相求。 这首咏鹦鹉的小赋通过对鹦鹉的动作和声音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身处笼中、向往自由、羡慕同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