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木兰柴》原文|赏析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夕阳的余晖在秋山上逐渐收敛,一群群归巢的鸟儿前后追逐着飞掠过山间。它们的翠羽在秋山夕照中时而缤纷闪耀,时而又暗淡模糊。最后,深蓝、灰暗的山间雾霭一团团涌将出来,飘忽不定,把一切都掩盖了。这就是王维这首五言小诗木兰柴所描绘的景色。“木兰柴”是辋川山谷中的一个风景名胜点。“柴”,同“寨”。“木兰”,是一种落叶乔木,花大而外紫内白。大概是那个地方生长着很多木兰,因而以此得名吧。“彩翠”,有人说是指被木兰花叶装点而色彩斑斓的山色,也有人说是指远山在落日反照下所现的紫翠之色,但我觉得还是把它看作鸟儿翎羽的色彩更美。这样,二、三句诗勾连得也更紧密。
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是清寂空灵的深山幽林,是光景明灭的薄暮黄昏。无论是夕照、飞鸟、鸟羽的彩翠或山间的雾气,都是随生随灭,仿佛只是在感觉上倏忽之间的一闪,如同海市蜃楼一样,是那么变幻莫测、虚空不实。作为一位深受禅宗思想熏陶的诗人,王维特别喜爱捕捉和刻画这种景色,也许是要含蓄地寓托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意蕴,是要证明自然万象变演的结果亦终归于寂灭吧?唐诗学者陈允吉先生指出,王维“的确是处心积累,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 而这首诗,“就比较充分地表现了这一唯心主义的思辨特征”(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这一看法,对于我们领会王维山水诗中的深层意蕴是很有启发的。然而,从诗美欣赏的角度看,王维在这首诗中以一位画家对光和色彩的敏锐感觉,画出了秋山夕照中飞鸟、山光、岚影闪烁明灭、瞬息变幻的奇景,宛如一幅西方印象派画家笔下的对景写生,给人以格外鲜明的印象和丰富的美感享受。那“彩翠时分明”的一刹那,何等奇妙,何等瑰丽迷人呵!它是自然生命的闪光? 还是诗人心灵的颤动? 我们感到其中含蕴着许多意味,却又美不可言、妙不可言。诗人仅仅用五个字,就使这一刹那的自然景象永远映印在读者的眼前和心中,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诸如 “彩翠时分明”这种细微得很难为人发觉的 “刹那生灭”现象,诗人王维竟能独具慧眼地捕捉住它,并且如此真切、生动、鲜明地再现出来,除了其兼具诗人的才情和画家的本领之外,同他习惯于禅宗的 “瞬间的顿悟” 的思维方式也是紧密相关的。
-
王国维《人间词话·能入亦能出》经典解读 能入亦能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
-
《宝玉挨打》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三十四回。清曹雪芹作。题目为编者所加。脂戚本《石头记》三十三回后批语说:“严酷其刑以教子,不情中十分用情。牵连不断以思婢,有恩处一等无恩。严父慈母一般爱子,亲优
-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
-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 ① ?”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 ② 。周室微,六
-
《在地层下》 苏金伞 冰雪 使大地沉默。 然而沉默 并不是 死亡。 眼前: 虽然是冻结的池塘 是没有颜色的田野, 是游行过后 标语被撕去的墙壁, 和旗子的碎片飘散的大街。 但是,在地层下, 要飞翔的正
-
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
【注释】 选自清·叶燮《原诗·内篇下》。 才:指诗人在艺术构思、写作技巧方面所独有的艺术才能及认识事物“理、事、情”的能力。 胆:指诗人敢于创新、敢于独立的创造精神和勇气。 识:指诗人的知识、见识,辨
-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运用铺叙的方法,描绘一幅蓝岑危崖高耸、突兀如鲸鱼额的壮阔山河风景图。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以比喻修辞手法来形容蓝山悬崖怪石在落星潭里的倒影如猛兽扑向潭下,要把落星潭一口吞下去。 “沙带秋月明,水摇
-
【3911】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 1万字,2017年6月第1版,39元)△共六部分:①古代家族何
-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 2 。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 3 。松间藤数十尺,蜿
-
其孝爱、恭敬、诚信、敦笃,自有以过人者。|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其孝爱、恭敬、诚信、敦笃,自有以过人者。》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