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情诗三百首赏析
独不见
作者: 沈佺期
【原诗】:
卢家少妇郁金堂(1),海燕双栖玳瑁梁(2)。
九月寒砧催木叶(3),十年征戍忆辽阳(4)。
白狼河北音书断(5),丹凤城南秋夜长(6)。
谁为含愁独不见(7),更教明月照流黄(8)。
【译意】:
卢家少妇郁金香薰华屋中,海燕双双双栖息玳瑁梁上。
九月天冷捣衣声催落树叶,十年戍守边塞地思念辽阳。
他在白狼河之北音讯断绝,我在丹凤城之南秋夜漫长。
明月独独看不见我为谁愁,偏将清辉泼洒在我的帷帐。
【点评】:
这是一首仿古乐府的作品。写闺妇怀思感伤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婉丽,对仗精密,韵律工致,是唐初较早出现的优秀七律。
这是沈佺期的名作之一。首联突出了少妇的身份,是一位富贵人家正值青春妙龄独居空房的少妇,通过居住环境人与燕的对比,侧面写她的孤独。颔联写她因思念丈夫而深夜无眠,窗外阵阵捣衣声,更撩起她的思念之情。想到远在异地的征夫在边塞戍守已经十年了,想到丈夫戍边的苦与自己相思的苦,盼望了一年又一年,丈夫仍然没有回来。颈联进一步写相思之苦,写丈夫所在的白狼河没有书信捎回,也不知是死是活,对丈夫的担心和思念让她辗转不眠,埋怨秋夜太长。尾联写她本因相思不得成眠,而明月还故意捉弄,偏偏照在她的流黄帷帐之上,把睡意全赶走了。她将相思的痛苦和对战争的怨恨一股脑迁怒于明月,看似无理,实属无奈,无法排遣的相思之苦挥之不去,愈显情思缱绻。
-
《[双调·折桂令]叹世(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见《太平乐府》卷一、《乐府群珠》
-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作品赏析【原题】: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
-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作品赏析【注释】:首联点明严氏赴任之地是位于“湘南”的桂林。颌联以高度的概括力,极写桂林山水之美:那里
-
声音刃口一样轻薄的寒意!当我从军马场招待所床上醒来,看见若尔盖草原的金色阳光投射到墙上时,立即感到了这轻薄的寒意。阳光是那么温暖金
-
邑带洛阳道,年年应此行。当时匹马客,今日县人迎。暮雨投关郡,春风别帝城。东西殊不远,朝夕待佳声。
-
[南朝·梁]吴均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入关》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此诗是吴均的拟作。 一般地说,乐府诗的题材有其
-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
作者: 张俊山
-
古因明把因支正确与否归纳为9种因素,旧称“九句因”。这九句因反过来又成了检查因支在形式上正与不正的手段。在判断一个因正确与否时,是从因与同品,异品的关系上着眼的。什么是“同品”呢?所谓“同品”(sap
-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