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鸨羽》情诗三百首赏析
鸨羽
作者: 刘瑞明 【本书体例】
【原文】: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1)。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2)。父母何怙(3)?悠悠苍天,曷其有所(4)?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5)。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6)?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7)。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8)。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9)?
【鉴赏】:
这是一首徭役怨诗。主题明朗,选材有力,反复苦咏,怨天尤人。
诗中“王事靡盬”句,三节之中原句重复,“父母”及“苍天”等句,也是易字而重意。这种一唱三叹,使主题集中明确,并且得到加强。这是单刀直入,一刺再刺的写法。
徭役之苦,可写的题材和角度多种多样,作者选取了废耕误稼,又连环到不能赡养父母的伦理上来。孝道在古代是天经地义的,因之它可以得到各阶层人士的同情。徭役怨自然是统治者反感的,但用耕稼和孝道来负载这个主题,就易于流传,获得共鸣,统治者也就无奈他何了。这又是善于利用对方的口实。
“王事靡盬”,谓有多少王事?从役有多少人?为期有多长?作者没有说。即令是再大、再准确的具体数字,只有统计学上的相对意义。作者以役人目睹的雁阵为兴,就有了文艺的表现、联想意义。“不能蓺稷黍”是春耕春播有失时或废辍的,北雁南归,秋去冬来,役人在途,秋收冬藏也是失时或废辍的。一虚一实,互为张扬,主题的表现就具艺术性了。主画面的内涵就深蕴了。雁的习性只落于沙滩平地,不栖于树木,诗中却言栖在柞树、荆棘、桑树,这只是偶然现象。偶然就是失常,诗人正是巧用这一自然的失常,来反映农事和孝道的失常,对题材真是充分利用了。
诗怨王事,怨在“靡盬”,然在“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不是一般的、不是全部否定性的怨,这并非反抗和斗争性不强,而是斗争作到有理、有节,富有策略性。
“悠悠苍天”作者向高高的青天呼唤。青天在上,理应见到役夫之怨,它却视而不见,失去神明之职。诗将怨王事和盼青天结合起来,重在尤人,兼以怨天,怨天为虚,仍然反射到实写的尤人之意。
全诗靠叙陈事理显示役人怨情之深且长,没有激愤之语,是一种平实而深沉的风格。
-
明·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 2 ,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 3 ,心悸 4 。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 5 ,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 6 ,三面皆郛立 7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8 ,喷雪直下,
-
【4055】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著,李小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6 7万字,20
-
《战国策》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
-
[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
-
拨雪披云得乳泓,蜜蜂又欲醉先生。稻垂麦仰阴阳足,器洁泉新表裹清。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
-
【名句】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 语出宋代范仲淹《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诗。只要能像葵花那样始终朝向太阳,自己就是永远处在卑下的地位又有何妨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矢志追求真理的坚定态度。葵心:葵花
-
敬亭埋玉树,知是蒋征君。安得相如草,空馀封禅文。池台空有月,词赋旧凌云。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第一百八十五卷
-
先生生长匡庐山,山中读书三十年。旧闻饮水师颜渊,不知治剧乃所便。偷儿夜探赤白丸,奋髯忽逢朱子元。半年群盗诛七百,谁信家书藏九千。春风无事秋月闲,红妆执乐豪且妍。紫衫玉带两部全,琵琶一抹四十弦,客来留饮
-
啊,攸乐山我曾经读懂某一个人的灵魂。那么,我能够读懂一座大山的灵魂么?攸乐山,西双版纳隆起的胸脯,背大一个民族的襁褓,木鼓文化的发
-
鸭的喜剧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便向我诉苦说: “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