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意|阅读答案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整个一生都是在国家危亡的动乱生活中度过的。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即遭遇了亡国的大难,中原沦于金人之手,辛弃疾的家乡被占领,南宋朝廷偏安东南,对金妥协,换取苟安图存。在沦陷区长大的辛弃疾,不甘于金人的统治,二十一岁那年组织过一支反金的义军,与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联合,准备投归南宋,由于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等所杀,义军溃散。辛弃疾当时曾亲自领五十名骑兵袭入金营,捉回降金的叛贼,解押到朝廷,斩首示众;辛弃疾的勇敢行为受到时人的钦佩。他这时留在了南宋,做了江阴(今江苏江阴)佥判。辛弃疾在南宋最初几年,官职不高,但他很关心收复中原问题,不断上书陈述有关谋策,但根本不被采取,从此他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和壮志沉埋的痛苦,登建康赏心亭写水龙吟就是他的心情抒发。后来由于他的见识逐渐被朝廷所了解,曾派给他滁州太守等职,又在许多地方任安抚使,在任期间他做过不少好事。辛弃疾的抗金复国的主张,在南宋当时从总的方面来说是被压抑的,他四十二岁那年,被弹劾落职,此后长期过着退隐的生活。辛弃疾在退归上饶带湖以后,壮志难酬的愤慨,国土分裂的悲痛,仍时常泛于心底,这在他的词中都有反映。辛弃疾写词流传至今者有六百二十多首,在词人中,不论质与量,他都被认为是首位作家。他的词以豪放的风格为主,壮怀激烈,感慨深沉,想象新奇,语言形象。他承续了苏轼的豪壮的词风,但他开拓了自己独有的境界,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度。
辛弃疾从北方南渡以后,虽有雄才大略,但却未被重用,他先任江阴佥判,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又任建康通判(州府行政长官助理),都是低级文官,这对于他这位“壮岁旌旗拥万夫”的非凡人物,和抱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怀来到江南的爱国志士,并不是期望中的事业。正是带着这种心情,他登上赏心亭,极目远望,入目的秋天景色,勾引起心头的愁苦,深痛自己报国无门,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和知音难遇的深沉感叹。他用形象表明,自己并不是一般地怀念家乡,更不是为了谋求身家利益,忧愁的是空看国势飘零,而自己却又年华虚度。充满全篇的爱国者的悲愤情意,在表现上曲折纡回,激动人心。
这首词一开始就描绘了楚天的广阔秋景。此日天高气清,天无尽头,水随天去,水也无尽头,秋与水天一色,秋也无边无际了。随着这天宇的广阔,人的愁情也放大了许多,好象与天、水、秋凝在了一起,也无边无际了。起句的破空而来,使此词境界广阔,给志士怀才不遇以巨大的环境包容,使爱国英雄的报国无门的苦闷得以充分展开。
诗人望山则情满于山,在广阔的秋空里遥望远山,山挡住了视线,也阻遏了愁情,这时作者把广布天下的愁情,与远山又结合在一起。因为水流远去,愁情被延长了,却并没有被流尽,而青山入目,却“献愁供恨”,这时愁情又加重了许多。人怀愁恨,又增愁恨,则使人不能自持了。何况又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光色、鸣声,都在激发南来的游子,深感前程暗淡,孤立无望,因而表情寄恨的动作也达于极致: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英雄无用武之地,愁情无倾泄之所,才空看吴钩,愁拍栏干。非沉恨填胸,难作如此深沉慷慨之语。有人说王粲登楼之赋无此慷慨,并非是过誉之辞。
词的下片连用了三个典故,说自己不想学为吃莼菜、鲈鱼而辞官归家的张翰,也不想效法许汜去“求田问舍”,而想要以北征金城的桓温为榜样,能实现带兵北伐的志愿。可是怎样实现这样的志愿呢?只能虚度流年,忧愁风雨, “无人会登临意”,更找不到同情人!悲壮情怀,达于极点。上下两片的结尾互相照应,越到后来,越发激昂,显示了裂竹绝弦的风格色调。
-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 ① ,齐之以武 ② ,是谓必
-
几岁悲南国,今朝赋北征。归心渡江勇,病体得秋轻。海阔石门小,城高粉堞明。金山旧游寺,过岸听钟声。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绮罗随世尽,麋鹿古时多。筑用金鎚力,摧因石鼠窠。昔年雕辇路,唯有采樵歌。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益的诗句
李益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描绘了夜晚远行的人们饱含思乡之情。上一句未提及,但可以理解为旅途漫长,征途艰辛;下一句则暗示人们渴望回到故土的温馨乡愁。这简短的诗句透露出离别和思念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人们在流浪中对家园的无限眷恋。
-
望秦川李颀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有客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李颀(约690—754)
-
冯沅君 士轸! 再想不到我们计划得那样周密,竟被我们的反动的势力战败了。固然我们的精神是绝对融洽的,然形式上竟被隔绝了。这是何等的厄运,对于我们的神圣的爱情! 你现在也
-
《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凄凄感时节,望望临沣涘。翠岭明华秋,高天澄遥滓。川寒流愈迅,霜交物初委。林叶索已空,晨禽迎飙起。时菊乃盈泛,浊醪自为美。良游虽可娱,殷念在之子。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孰能同一酌,陶然冥斯理。
-
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思子整羽翰,及时当云福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州。高足在旦暮,肯为南亩俦。
-
《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注释】 ①思远人:词调名。因本词有“千里念行客”句,取其意,以
-
【名句】立 ① 善法 ② 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注释】①立:制订。②善法:完备的法律。 【释义】在天下制订完善的法律,则天下大治;在一国制订完善的法律,则一国大治。 【点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