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史记·项羽本纪赞》鉴赏
古文观止·史记·项羽本纪赞①
太史公曰: 吾闻之周生曰: “舜目盖重瞳子②。”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③?何兴之暴也④!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⑤,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生⑥,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⑦,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⑧,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⑨,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释】 ①项羽 (前232—前202):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二世元年 (前209),从叔父项梁于吴地起兵反秦。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羽北上救赵,巨鹿一战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王侯。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 (今安徽灵壁南) 突围至乌江自杀。项羽是秦末反秦斗争中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年而亡暴秦,一度左右天下,但因其本身的弱点和政策的错误,终演成悲剧。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为他立“本纪”,放在秦始皇本纪之后,高祖本纪之前。②周生: 周先生,汉时学者,名字不详。重瞳子: 眼睛中有两个瞳子。③苗裔:后代子孙。④暴:骤然、突然。⑤陈涉首难 (nan): 陈涉,即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首难,首先发难,指首先起义反秦。蜂起: 纷纷而起,如众多的蜂一齐飞出。⑥尺寸: 尺寸是小的计长度单位,所以引申为小,短,轻微。非有尺寸,没有尺寸的封地为根基。陇亩: 田野,这里作民间讲。陇,通“垄”。将 (jiang): 率领。五诸侯: 指除楚以外的其他东方各路起义军,即齐、燕、韩、魏、赵。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项羽灭秦后分割天下,大封诸侯,共封十八个王,因而使国家重陷诸侯割据局面。政: 政令。⑦背关怀楚: 放弃关中形势险要的地方,想回到楚国旧地而建都彭城。彭城 (今江苏徐州),战国时为楚地,项羽当时尚有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之想,所以说“怀楚”。放逐义帝: 义帝即战国楚怀王的孙子熊心,项梁起兵时立他为楚怀王。项羽灭秦后,尊怀王为义帝。项羽自立后,放逐义帝,并暗中令人把他杀死在江中。⑧矜 (jin): 夸耀。功伐: 功劳。奋: 逞。经营: 筹划谋取。这里是取得的意思。⑨东城: 古县名,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觉寤: 觉醒。今作 “觉悟”。
【译文】 太史公说: 我听周先生说: “舜的眼睛可能是双瞳仁。”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仁。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子孙么? 为何他兴起得如此迅猛呢? 当秦王朝朝政混乱的时候,陈胜首先起兵反秦,各地豪杰纷纷响应,共同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项羽虽然没有一丁点封地作根基,却趁着当时的形势从民间起兵,仅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义军把秦灭亡了,分割天下的土地,封王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 “霸王”。他权倾一时的霸王地位虽然没有持续多久,但在近古以来是不曾有过的。到了项羽放弃关中回到楚地建都,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这时却来怨恨各处王侯背叛他,这就难了。夸耀自己的功勋,专逞个人的才智,而不肯效法古代帝王,认为霸王的事业,想用武力征讨取得天下,五年的时间就亡了国,自身死在东城,还不醒悟,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真是太错误了! 竟然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鉴赏】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关于楚汉战争的一幅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从历史上说,它最翔实最具体地描绘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悲壮时代;从文学上说,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生龙活虎的反秦英雄人物形象。
项羽从起兵反秦到乌江自刎,八年的时间,司马迁选取了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件事来表现项羽的一生。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军打败了秦国的主力部队,为刘邦长驱直入地开进咸阳创造了条件。明代茅坤评价巨鹿之战说: “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史记抄)。
但项羽身上最致命的弱点一是缺乏政治头脑,二是残暴,三是不善于用人,以至于在鸿门宴上被刘邦及其谋臣牵着鼻子走。自此以后,项羽开始一步一步走下坡路,在垓下时,被刘邦及诸侯军逼得山穷水尽而乌江自刎。项羽的一生陡起陡落,令多少人为之扼腕叹息。
司马迁以一个睿智的史学家的眼光,既肯定项羽的丰功伟绩,同时又对项羽的致命错误作出严正的批评。特别是篇末: “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毫不留情。正如吴见思所说:“一赞中,五层转折,唱叹不穷。”李景星说:“实事实力,纪中已具,故赞语只从闲处落笔,又如风雨骤过,几点余霞遥横天际也。”(四史评议)
-
【原题】:池上近作假山引水穿石撒珠其上亦有可观因成拙句
-
【名句】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语出《易·系辞下》。在平安的时候不能忘记危难,在生存的时候不能忘记灭亡,在安定的时候不能忘记混乱。
-
钱谦益 海角涯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寄银轮哭桂花。 此诗作于康熙初年(1662)。作者自注:“自壬寅七月至癸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家乡清明节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关于清明的古诗词。清明节古诗词:《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知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
-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子曰:“裼袭之
-
南朝·梁·江淹 2 方今仲秋风飞 3 ,平原彯色 4 ,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 5 ,寂然渊视 6 ,忧心辞矣 7 。独念贤明早世 8 ,英华殂落 9 ,仆 亦何人,以堪长久! 一旦松柏被地 10
-
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起问鼓枻人,已行三十里。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作品赏析天平山①上白云泉②?云自无心水自闲①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白云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白云泉》是一首七言绝句
-
孟郊长安秋声干, 木叶相号悲。瘦僧卧冰凌, 嘲咏含金痍。金痍非战痕,峭病方在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