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公理”之所在》全文、注释和赏析
在广州的一个“学者”说,“鲁迅的话已经说完,语丝不必看了。”这是真的,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他不至于适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倘这样,中国可就要完了,虽然我倒可以自慢。
公理和正义都被“正人君子”拿去了,所以我已经一无所有。这是我去年说过的话,而今年确也还是如此。然而我虽然一无所有,寻求是还在寻求的,正如每个穷光棍,大抵不会忘记银钱一样。
话也还没有说完。今年,我竟发见了公理之所在了。或者不能说发见,只可以说证实。北京中央公园里不是有一座白石牌坊,上面刻着四个大字道,“公理战胜” 么? ——Yes,就是这个。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有公理者战胜”,也就是“战胜者有公理”。
段执政有卫兵,“孤桐先生”秉政,开枪打败了请愿的学生,胜矣。于是东吉祥胡同的“正人君子”们的“公理”也蓬蓬勃勃。慨自执政退隐,“孤桐先生”“下野”之后,——呜呼,公理亦从而零落矣。那里去了呢?枪炮战胜了投壶,阿!有了,在南边了。于是乎南下,南下,南下……
于是乎“正人君子”们又和久违的“公理”相见了。
现代评论的一千元津贴事件,我一向没有插过嘴,而“主将”也将我拉在里面,乱骂一通,——大约以为我是“首领”之故罢。横竖说也被骂,不说也被骂,我就回敬一杯,问问你们所自称为“现代派”者,今年可曾幡然变计,另外运动,收受了新的战胜者的津贴没有?
还有一问,是: “公理” 几块钱一斤?
【析】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宣扬他们打败德、奥等同盟国是“公理战胜强权”,凡战胜国都立碑纪念。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曾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所以也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 建立了 “公理战胜” 的牌坊 (1953年已改为 “保卫和平”)。
这实在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可笑举动。首先中国所谓也“参了战”,不过是派了几千名廉价的劳工到欧洲战场为协约国卖苦力,他们大多数成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炮灰。其次,中国也算“战胜国”,却无法收回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特权;“战胜国”会议的巴黎和会居然又将这特权转让给另一“战胜国”日本。由此,激发了现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所以,“公理战胜”的牌坊立在北京的土地上,实在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嘲弄!为此,许多正直的作家都写过或声讨、或鄙夷、或嘲讽的文章。鲁迅不仅在许多篇杂文中提过这块耻辱碑,到1927年10月,为了反击“现代评论”派对自己的诬蔑,他又顺手拈起“公理战胜”的旧事,向“正人君子” 们回敬一枪。
“广州的一个‘学者’”到底指谁,不详;但多半是“现代评论”派观点的人。他们说的“鲁迅的话已经说完,语丝不必看了”,是暗示鲁迅在与 “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中没有 “公理”,只好离开北京,逃来广州。语丝也因此失去主将,快收场了,没戏看了。鲁迅素来对这些冷镖暗箭毫不介意,而且常常随手接过来,回射过去。他先故意讲自己无话可说,因为“公理和正义都被 ‘正人君子’ 们拿去了”,但自己却 “还在寻求”。“寻求”的结果,“竟发现公理之所在了”,那就是北京中央公园那块碑坊。因为见到它,又进一步觉得“正人君子” 们的可笑与可鄙。
如前所述,“公理”二字,完全是欺世盗名,完全是强权者的遮羞布和装饰品,“公理战胜”本意是“有公理者战胜”,这无疑是对的。但从立碑的那些“战胜者”蛮不讲理的所作所为看来,倒好像是“战胜者有公理”!从“有公理者战胜”到“战胜者有公理”,虽然只是词序上的简单调换,意思却大不相同,因果关系完全颠倒,因为有许多战胜者,特别在今天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倒是没有公理的。鲁迅巧妙地玩弄一下文字游戏,是对强权者、霸道者、形形色色的狐假虎威者的讽刺。
文章紧接着举的例子都是反语: 段祺瑞下令开枪屠杀爱国学生,章士钊当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倚权撤销鲁迅的职务,都取得了 “胜利”,难道这些 “战胜者”们真的有公理吗?“东吉祥胡同的‘正人君子’们,”即“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们,他们当时在政治上暗中依靠北洋军阀政府,对进步文化阵营大加讥刺诬蔑,也是一副自认为“胜利”的模样,难道他们也真的拥有公理吗?果不其然,当段祺瑞、章士钊倒台后,“现代评论” 派也一蹶不振,他们的 “公理亦从此零落”。看到国民革命日渐一日胜利的趋势,他们觉得必须另找出路,“于是乎南下,南下,南下……”,投靠新的胜利者。因为 “战胜者有公理”嘛! 于是,“现代评论派” 的 “ ‘正人君子’ 们又和久违的 ‘公理’ 相见了”。就这样,北方强则靠北,南方胜又投南。“现代评论”派的“公理”在哪里?原来在“战胜者”手里。鲁迅就这样从“公理战胜”四个字的巧妙“解释”中,戳穿了 “现代评论” 派的伪善面目。
下面一段重提“现代评论”派通过章士钊接受段祺瑞一千元津贴的事,进一步证明了这些“正人君子”们的卑鄙。最后两问:“收受了新的战胜者的津贴没有?”“ ‘公理’ 几块钱一斤?”是挟着上文的凌厉文势,对“现代评论”派两记有力的耳光。
“公理”之所在文章虽短,却构思奇巧。文章开头欲擒故纵,起笔平淡拙实;行文将到一半,奇峰突起,从“公理战胜”引申开来,由这块人所共唾的耻辱标志,联系到“现代评论”派的无耻卑鄙。举例简短有力,斥问中夹以幽默,结末以质问收束,义正词严,令伪善者无地自容。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508-509页.
-
喜雨亭记喜雨亭记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74];汉武得鼎,以名其年[75];叔孙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名句】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家境贫寒、地位低贱也很快乐;贪得无厌的人就是物用满足、地位高贵也不免忧愁。意谓知足常乐。
-
捕蛇者说捕蛇者说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1]而白章[2];触草木,尽死;以啮[3]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4]之以为饵,可以已[5
-
此诗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怀人之情,就是在雪中思友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的。 首联对仗,“寒更”对“清镜”,“清镜览衰颜”有迟暮之感。颔联写开门所见,先倒叙一笔夜来听到的响动:“隔牖风惊竹”,然后反
-
季弟仕谯都,元兄坐兰剩言访始忻忻,念离当耿耿。嵯峨夏云起,迢递山川永。登高望去尘,纷思终难整。
-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作品赏析【注释】: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
-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
-
宿莽湘累怨,幽兰楚俗谣。紫屏空自老,翠被岂能招。欲就苍梧诉,愁迷澧浦遥。哀猿羌昼晦,悲鴃众芳凋。红壁丹砂板,琼钩翡翠翘。如何搴香灶,江上独无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