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喻》原文|翻译|赏析
明·李贽2
吐谷浑阿豺有疾3,召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4?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5,然后社稷可固。”
阿豺有子二十人,终生同心协力。
1选自初潭集。2李蛰(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3吐谷浑:古族名,亦作吐浑,从事游牧,用汉文,居今甘肃、青海一带。4汝曹:汝辈,你们。5戮(lu)力:合力。
【析点】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王室内部的争位夺权而导致王朝覆灭者不乏其例,许多帝王对此忧心忡忡,采取许多措施以确保皇权的递接和社稷的永固。吐谷浑王阿豺亦是如此。他深谙王室成员的团结至为重要,于弥留之际向母弟——他的舅父,晓喻这一道理。
阿豺深明教育方法:他不讲大道理,而是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诱导。以一箭易折,十九支箭不能折的事实,上升到国家民族大事的高度上,阐明了“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的大道理。阿豺善于选择喻体:吐谷浑是游牧民族,箭是生活中狩猎的工具,又是自卫防敌的武器,因而它是力量的象征;而二十支箭正是二十个儿子的象征,力量只有聚集合一才能无敌。阿豺也善于选择托国之人。他不是召来二十个儿子加以训诫,而是向舅父昭示大理。这是因为慕利延从国说是顾命大臣,从家说是长辈,这双重身份使他在吐谷浑王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他才能统率、号令自己的儿子。果然,慕利延不负托国之厚望。这一切证明,至少在身后事的处理这一点上,阿豺称得上是个明主。知古足以鉴今,箭喻至今对后人仍有多方面的启示
-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这是一首叙写友情的七律。 南宋淳熙二年(1175) ,大哲学家朱
-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矣。 【注释】 济物:以金钱等物去救济他人。
-
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虚空为锁殒,况乃百忧身。惜哉知此晚,坐令华发新。圣人骤难得,日且致贤人。左手持蟹螯,举觞瞩云汉。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山川同恍惚,鱼鸟共萧散。客至壶自倾,欲去不得闲。有客远方
-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701—76
-
《菊花·觅菊》咏菊花诗鉴赏 吕诚秋潮横挟风雨
-
每年正月二十三日,宁夏地区的汉族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些柴草,放在屋门或院门前。到了晚间,将柴草点燃,并将食盐撒进火里,发出哔哗啵啵的爆响。男女老少一个接一个地在火上喜笑跳跃。据说这样做可以薰去一切晦气,求
-
张炎词宗师姜夔,崇尚清空骚雅,袁易以其隐逸生活中对春情的感触入词,确实颇得“清空”之三昧,登堂而近于入室了。
-
古文观止·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① 匹夫而为百
-
【原文】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
-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作品赏析【注释】:周昉是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