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诚《觅菊》咏菊花诗赏析
菊花·觅菊咏菊花诗鉴赏
吕诚
秋潮横挟风雨巅,洲上空闻有菊田。
香色於人既无有,物情在我敢求全。
颇怜尘世光阴迅,似觉人间雨露偏。
白发满头难讳老,苍颜对客强为妍。
岂惟酒向邻家得,自是杯从旧日传。
陶宰不妨多种秫,杜陵且莫叹无钱。
青天雁影西风外,红树秋声落照边。
见说南荘饶物色, 少分清艳到樽前。
觅菊收入吕诚竹州归田稿中。诗前小序说明作此诗缘由。吕诚曾隐寓竹州别墅中,绕屋及园圃种百种菊花,有菊田之称。这首觅菊诗表达了吕诚爱菊、失菊、觅菊的思想感情,借以寄寓隐居不仕,以菊为寄托的志向。全诗十六句,可分四层意思,采取了历时性的叙述,以菊为媒介,透视社会人生,赞美隐逸的生活和高风雅志。曲尽其情,逐层深化,菊情相融。
诗的开端四句叙述失掉菊田的失落感。秋天的狂风暴雨蛮横地裹挟着大潮,洗劫了竹州上的菊田。顿时潮退,一片白地,菊田遂成了一句空话。想起昔日菊花香色怡人,于今对於我,已是一无所有了。可在我求物之情,怎敢再求全求备呢?昔日以菊为伴,以有菊田而自豪,以菊花香色而自得其乐。今则正当秋菊待展英姿时,而遭潮水扫荡。目对空白之处,能不伤怀?爱菊、嗜菊如命的狂热情态,顿时冷却,如丧妻失子。转念之间,恐少菊缘,故而对菊不敢再求全了。虽有一株,亦可满足了。这种贵重菊花之情,曲曲道出,就更衬托出菊花迷人的魅力。不写菊花而菊花而自贵,手法高妙。
其次四句由秋菊荡失。一叶惊秋,感慨时光流速,人世不平,转眼苍老。颇为叹惜人间流光之速,又感到人间雨露之恩不偏。转瞬间苍颜白发,再难以讳说老了,面对故友强作青春的欢颜。这四句是由菊之无有而感发出来的。菊花虽好,偏遭秋潮洗劫,人间雨露何等不公平。近而感慨达人志士怀抱道德,却偏偏速老。言外之意有如遭难的菊花,有抱负不得施展。既是为菊之死鸣不平,又是为己不得志发感慨。亦菊亦人,希望得菊而延年长寿,青春长在。
再次四句写饮酒赏菊,清贫自慰。“岂惟”、“自是”两句写家境清贫,自家酒杯,邻家供酒,以观菊度日。陶宰句是指陶渊明作县令,以公田多种高粱,用酿酒。杜陵句是用杜甫复愁诗意:“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这两句紧承上两句,是说家虽清贫,宁愿隐居不仕,贫而不改其乐。只要象陶渊明县令一样,多种高粱酿酒,就无须象杜甫愁叹“无钱”对菊花,至重阳节,向酒家赊酒喝。言外之意是自己仿效陶渊明对菊饮酒,长此终生。这四句诗表明了生活理想和志向,间接地托出爱菊如命,与菊共生息,须臾不离。从另一面也表现菊花的君子品格,不与百花争荣利于春夏,不因寒暑霜露而改变自己的节志。以大诗人陶渊明、杜甫贵重菊花,提高菊花的声价,美化菊花品格。这是一种背面施粉的方法,以人衬花,人美花亦美,一石二鸟。
最后四句是触景生情,点出题旨,南庄觅菊。西风起,青天高,北雁南飞。枫叶红,萧萧声,残阳落照。一片秋天肃杀之气。菊田无菊,只好从南庄朋友菊圃中,多物色数株。端酒杯,观赏菊花的轻艳之美。这四句诗写景工巧,抒情淳朴自然。由景生情,点出觅菊以供重阳节观赏的题旨,借以解脱丧失菊田的失落、不平、追求的烦恼心态,仿佛已嗅到了轻艳的菊香,感到菊花精神的振起,幻入了美好、幸福的幽境之中了。
这首诗紧扣觅菊的题旨,有层次地展开心态描写,层层深入,最后点明题旨。是透过人心变化的描写,衬托菊花品格与精神,亦菊亦人,菊人融为一体,深化了觅菊的主题。这种写法比直接写菊更富情韵。贵重菊花品格,实为赞颂人格美,表现出对菊花的审美情操,对一种社会生活、理想的追求。这在元蒙统治下,不能不说是一种精神寄托。
-
喝茶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
-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
-
兵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图国) 开战的名目有: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五种。进一步的说法是:禁止别国的暴戾,解救别国的动乱而战者,就是义兵。靠着本国的优势而外征他国者,就是强兵。如果动怒而引起军事行动者,叫做刚兵。放
-
爱之义也山中举头望日边,长安不见空云烟。归来长安望山上,时移事改应潸然。管弦去尽宾客散,惟有马埒编金泉。渥洼故自千里足,要饱风雪轻山川。屈居华屋啖枣脯,十年俯仰龙旗前。却因病瘦出奇骨,监车之厄宁非天。
-
起蛟图 明·汪肇作 绢本淡设色 纵一六七.五厘米 横一○○.九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面高崖巨石,老树纷披,杂草偃侧。崖畔两人,一主一仆。仆人弯腰佝背,作惊惧状;主人衣带飘扬,回首仰望。空中乱云翻滚
-
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人生意气豁,不在相逢早。南京乱初定,所向邑枯槁。游子无根株,茅斋付秋草。东征下月峡,挂席穷海岛。万里须十金,妻孥未相保。苍茫风尘际,蹭蹬骐驎老。志士怀感伤,心胸已倾倒。 作品赏
-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作品赏析[注释](1)秋风引:即秋风曲。(2)萧萧:风声。(3)孤客:独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译文]秋风从何处吹来?萧萧之声送走雁群。清晨吹入
-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民间疾苦”类的诗句。 诗中描绘了一个惨绝人寰的场面。这年江南大旱,颗粒无收,衢州的百姓饥饿难奈
-
“官渡之战”占了《三国演义》第30与第31两回,是《三国演义》着重描写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次。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在此之前,袁绍击灭公孙瓒,占据冀、青、幽、并四
-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是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