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淮上早发》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不定,苏轼一生的宦游生涯也变迁无常,到处徙移,东去西还,南来北往,饱尝了人生的苦楚。元祐七年(1092)三月,苏轼年已五十七岁,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自颖州改知扬州,取道淮河赴任。清晨舟发,诗人被淮河清爽的水天景色所吸引,感发兴会,心潮很不平静,写下了淮上早发诗。
全诗以写景发端。“澹月倾云晓角哀”句,扣题面“早发”二字。侵晓时分,远处传来阵阵号角声,晨光逐渐撕开黑夜的帷幕;天边的澹月,将它的清辉铺洒在轻云上、水面上,晨光、月辉、水色交织成一幅薄纱一般的淡雅清幽的图画。“小风吹水碧鳞开”句,扣题面“淮上”二字。微风轻轻地吹拂着碧绿的河水,荡起接连不断的涟漪,像是碧色的鱼鳞。“碧鳞”这个艺术意象,来自白居易的感春诗“池浪碧鱼鳞”。东坡信手拈来,与“小风”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十分妥帖地形容出仲春三月河水荡漾的景色特征。
第三句诗转入抒情。诗人很喜爱淮上的景色,每次舟过这里,他总要写诗记下自己的感叹。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次韵孙莘老斗野亭寄子由在邵伯堰:“吾生七往来,送老海上城。”所以,今天他看到眼前景以后,禁不住再次勾引起“此生定向江湖老”的意愿,希望能归隐江湖,安度晚年生活。结句“默数淮中十往来”,透过暗自伤神的情状,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深层心理。在看似平和的语调里,藏着许多“潜台词”,诗人仕途失意的不平感,人生无定的飘零感,迁客的牢骚和哀伤,都包孕在这“默数”的内心活动中。
本诗情由景发,景与情融,诗人巧妙地将感情的波澜和淮水的波澜交融起来描写,淡淡的哀伤,随着澹澹的月光,缓缓的小风,轻轻的晓角,慢慢地扩散着,充溢在整个诗境里,意境浑然天成,风调清新俊逸。陈廷焯说过:“古人意有所寓,发之于诗词,非徒吟赏风月以自蔽惑也。”(白雨斋词话)淮上早发真是一首借吟赏风月以抒写真情性的好诗。
-
手里一杯满,心中百事休。春应唯仰醉,老更不禁愁。弄水回船尾,寻花信马头。眼看筋力减,游得且须游。
-
韩退之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 君讳群,字弘之,世为荥阳人。其祖于元魏时有假封襄城
-
【4391】天地·岁月·人(王蒙著,中国文史出版社,52万字,2018年9月第1版,79 8元)三辑:1.天地:春天的心、三峡、我想念乌鲁木齐、只
-
【名句】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 语出汉代扬雄《法言·学行》。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动,所以不至山。比喻学习勤奋则有进步,停滞不前则无成。
-
我的故乡在黄河与清河两流之间。县名济东,济南府属。土质为白沙壤,宜五谷与棉及落花生等。无山,多树,凡道旁田畔间均广植榆柳。县西境方数十里一带,则胜产桃。间有杏,不过于桃树行里添插些隙空而已。世之人只知
-
九江口作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
-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一本云潇湘景物疏。?秋风片帆急,暮蔼?一本作雨?一山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术,一作业。?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
作者: 窦春蕾 【本书体例】
-
溱与洧,方涣涣兮。 ① 士与女,方秉蕑兮。 ②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③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④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⑤ 溱与洧,浏其清矣。 ⑥ 士与女,殷其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112字古诗词不含标点符号,内容包括传递正能量的古诗不含标点112个字在线等急,传递正能量的古诗不含标点112个字在线等急,有没有刚好112字的古诗不包括标点符号、作者和标题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读书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