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眉庵记后》原文|翻译|赏析
明·高启2
右嘉陵杨君眉庵记,谓眉无用于人之身,故取以自号。夫女之美者,众嫉其蛾眉;士之贤者,人慕其眉宇,而不及口鼻耳目。则眉岂轻于众体哉3! 盖众体皆有役4,眉安于其上,虽无有为之事而实瞻望之所趋焉,其有类乎君子者矣。世方以仆仆为忠5,察察为智6,安重而为国之望者7,则以为无用。杨君亦有感于是欤?读之为之太息。8
1眉庵记:书名,明代文学家杨基著。2高启(1336-1374):号青丘,明代诗人,有大全集、凫藻集。3体:器官。4役:任务。5仆仆:烦扰、劳顿。6察察:即察察为明,意思是苛察小事而自以为高明。7国之望者:一国所瞩望的人。8太息:叹息。
【析点】 杨基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从小聪慧颖悟,九岁能背诵六经。曾著述十万余言,名曰论鉴,表现出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可是他一生却很不如意,不得重用。他给自己取号“眉庵”,虽然是文人习惯上的自谦,但骨子里却是自嘲,用以寄寓他一生失意的愤激之情。高启这篇题跋从眉之有用无用上生发成文,以小喻大、用浅喻深,指出眉并非无用之物,它虽然没有眼、耳、鼻、舌那样专门的“任务”,却是人“瞻望之所趋”——精神面貌的集中所在。高启此言深得眉之风神,人们常用“蛾眉”喻指美人,用“剑眉”形容人之英武,用“扬眉”形容人的俊发,用“眉开眼笑”、“眉头紧皱”表现人之情绪状态,正显示了眉的作用。这就比如安重君子,虽不似奴仆小人烦扰劳顿,用苛察小事来显示精明,但实际上却是“国之望者”——为一国所瞩望的人,是国家的象征,治理国家所必须的大才。然而,有大用却不用,无用反而被重用,造成这种可悲社会现实的原因是“世人之不察”。由此,读眉庵记才不由得不为作者“太息”。作品通过这层次分明的论析将对友人的仰重、宽慰、同情和深抱不平的情感逐步托出,精妙恰切。
-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今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
-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①。 【注释】 ①薄暮两句:因寺旁空潭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九下古诗词鲁教五四制,内容包括五四制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里边的所有诗词,鲁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五四制初三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
[清]金埴夫别妻,夫自往西,妾身往哺富家儿。家中有儿慎勿笞!笞我儿,剜我肉,肉挖尽,
-
贱子本幽慵,多为隽贤侮。得州荒僻中,更值连江雨。一褐拥秋寒,小窗侵竹坞。浊醪气色严,皤腹瓶罂古。酣酣天地宽,恍恍嵇刘伍。但为适性情,岂是藏鳞羽。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关秋风的诗句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秋风的诗句,有关秋风的古诗句,关于秋风的诗句。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
-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
刘克庄 老圃献花来,异域移根至。相对炎官火繖中,便有清凉意。 淡薄古梳妆,娴雅仙标致。欲起涪翁再品花,压了山礬弟。 这是一首咏茉莉的词。 茉莉,据晋朝嵇含《南方草木状》上记载:“耶悉茗花、茉莉花,皆胡
-
分手开元末,连年绝尺书。江山且相见,戎马未安居。剑外官人冷,关中驿骑疏。轻舟下吴会,主簿意何如。 作品赏析【鹤注】唐莫州、台州、道州、遂州四州,皆有唐兴。此云“剑外官人冷”,是指遂州。自天宝元年八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师范生提高掌握古诗词的能力的意义,内容包括学习古诗文的意义与作用,中国的学生学古诗到底有什么意义,提高师范生朗诵水平的意义。学习古诗的意义:第一,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