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竹郑燮
题画·竹郑燮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是郑板桥在自己的一幅画竹图上所题的诗。全诗短短四句,全以淡语出之,却蕴含了极其深刻的艺术哲理,可说是一首绝妙的画论诗。
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推崇写意而不重工笔者居多。郑板桥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上不仅十分注重写意,而且认为写意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有人标榜写意而不肯下真功夫,不过是以写意而自文其陋而已。郑板桥在上边这首诗中就以自己四十年苦练画竹技巧的实践道出了“必极工而后能写意”的道理。画家画竹虽“得之在俄顷”,却是“积之在平日”。“日间挥写夜间思”,说明了郑板桥白日挥毫,黑夜揣摩,苦心孤诣,反复磨炼的艰辛。正是四十年如一日的惨淡经营,才使他的画竹技巧由“极工”达到了写意的地步,“冗繁削尽留清瘦”,正是指此而言的。郑板桥在书画鉴影中曾自述他的画竹经历:“余始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能少而不能多”是指初学阶段尚不谙写形之法;“能多矣,又不能少”,则是能写竹之形,却不能传竹之神;由“多”再到“少”,指由写形转向写意,亦即在“极工”基础上的更高的艺术境界,因而也是“最为难”的。郑板桥说:“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题画竹)。“减枝减叶”,以少胜多,不仅突出了竹子瘦劲孤高之神韵,而且寄托了画家之情怀。“瘦劲孤高”,亦即“生”,正是郑板桥个性的体现,情感的化身。
凡绘画之道,皆由生而熟,然郑板桥却主张熟中有生。他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胸有成竹”,则意在笔先;“胸无成竹”,则趣在法外。“胸无成竹”并非不要意在笔先,更非对所画之竹一无所知,而是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达到的创作自由。郑板桥之强调“胸无成竹”,只是要反对创作中的程式化倾向。“胸有成竹”,自然是“熟”,然拘泥成局,则无创新。若在“熟”的基础上求“生”,做到“胸无成竹”,就会千变万化,新意迭出,这时的“生”就是更高层次的“熟”了。所以这首诗最末一句总结为“画到生时是熟时”。
由“熟”到“生”,由“极工”到“写意”,这就是郑板桥的艺术追求。
-
《中原音韵》 别觞暮霭,道索见至无。 撩开讳饰推窗烛,寞想抬眸,历来靥辅湛然如。 待柳暗、长嗟矣呼,把这春风迎旧曲。 忆往辞华,不由人、泪满裾。 他情谬语,衷情以殊。余生也是、独守了相思错。
-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来吧来吧诗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独守窗前 你是我眼中的一滴泪 说好了秋天就回还 你是我一直在等的人 感觉你总在不远处观望 如果你选择离开 我心虽必为你伤 却会默默地停下 爱,已轻轻地走了
-
《庸人苦无气,气能生志;学者患无志,志能生气.志气环相生.孟子志气之说,真体验语.》什
《庸人苦无气,气能生志;学者患无志,志能生气。志气环相生。孟子志气之说,真体验语。》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
-
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作者简介】 张说(667~730年),唐代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王勃【原文】城阙辅三秦[2],风烟望五津[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4]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无为在歧路[6],
-
《鹧鸪天 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①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②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③ 【注释】 ①“平冈”二句:王安石《
-
汉 ① 人有适吴 ② , 吴人设笋 ③ , 问是何物, 语曰: “竹也!”归煮其床箦 ④ 而不熟,乃谓其妻曰:“吴人辘 ⑤ ,欺我如此。” ——《笑林》 【注释】 ①汉:指汉中,古汉中郡地。②吴:一般
-
《宝玉挨打》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三十四回。清曹雪芹作。题目为编者所加。脂戚本《石头记》三十三回后批语说:“严酷其刑以教子,不情中十分用情。牵连不断以思婢,有恩处一等无恩。严父慈母一般爱子,亲优
-
一 包了满满的一盖帘水饺,在我们老家叫“箍扎”,可是老娘已不能顺畅地吃了。她用筷子钳起一个放下,再钳起一个又放下。放下以后就呆呆
-
名言: 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 句意: 见到虎的一条文理, 很难知道虎有多威武; 见到好马的一根毛,很难知道马很善跑。 出处: 《淮南子·说山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