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作品《登池上楼》鉴赏和精讲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 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 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 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 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嶔。
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祈祈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 无闷征在今。
本篇是谢灵运的代表作,历来为选家们所重视的名篇,收入谢康乐集。这是作者在浙江永嘉任太守时所作,诗中写了诗人久病初愈登楼的所见所感。由于当时上层统治者的排斥,他自京都外放到边远海疆永嘉(今温州市)为郡守,进退两难,心情一直不宁。于是,登楼眺望,感物怀归。诗篇正反映了这种心绪。
“池上楼”,即谢公池上的楼宇。谢灵运曾经在该楼上养病。并作登池上楼诗。据永嘉县志记载,谢公池位于今温州市鹿城区积谷山之西麓(不少注本说“东麓”,有误),池水澄湛,称名“灵池”。相传此池为谢灵运所凿,故称“谢公池”,也叫“春草池”。
* * * *
这首古诗共二十二句,头八句是诗人借物自喻与兴叹,中间十句,是写景夹以抒情;最后四句,感物思归。
第一层(前八句):借物自喻
——感叹自己俯仰有愧,进退失据
先看前四句——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这是诗人借“飞鸿”与“潜虬”自喻。虬,是双角小龙。媚,喜爱,有自我怜惜之意。潜隐姿态,叫“幽姿”。因鸿鹄能够高飞,鸣声传得很远,所以,响远音。薄霄,即上迫云霄。这里借“飞鸿”自比。怍(zuò),惭愧;渊沉,沉潜深潭之中。这也是借物(虬)自喻。这就是说,潜龙藏在深渊,能自我珍惜而保身,飞鸿奋飞于云霄而扬声远方。言外之意,我却处于世俗尘网之中而进退不得,勿如虬鸿而自感愧怍。
再看下边四句——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这四句是说,自己做官未能进德修业,于时无补;现在想退隐,又不能力耕自给,为了得些俸禄,反而弄得穷居海边(指滨海辟地的永嘉),以至染病在床,对着冬林空树感伤。进德之语,出自周易·乾卦,其中有云:“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退耕,归隐田园,从事生产劳动。徇禄,追求禄位。徇,从也,通“殉”,以身从物。此指做官取俸。反,归、到。
这是诗人对被迫外放的牢骚话。也是表明自己进退失据,陷于难处之窘境。
第二层(中间十句):病后窥临
——以春景反衬自己孤寂与苦闷
首先自叙久病卧床——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
昧节候,不明白季节。因为诗人长期卧床与枕被为伍,季节的变化也不清楚了。现在病已初愈,于是,起床撩起窗帷,打开窗门,临窗远眺。褰,揭起的意思。窥临,即临窗眺望(原本无以上两句,据胡克家文选考异补入)。不看犹可,一看窗外景象大变:那远处哗啦啦的波涛声,吸引着你聚精会神地侧耳倾听;那高峻的紫青色的远山,也逗得你禁不住定睛凝神地眺望。还有那——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初景,新阳,均指春光。景,日光;初景,即初春的日光。阳,指春天,古人以春夏为“阳”。绪风与故阴,均指寒冬。绪风,即余风,指残冬寒气;“阴”,古人以秋冬为“阴”,(均见神农本草)。这是说,初春的日光扫除了残冬的寒气,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临了。你看,那池边堤岸不是已长满绿油油的青草吗?你听,那园柳丛中的啼鸟,也不是已经变换了吗!
后两句写景物的变换,历来为人所赞颂的名句。因为它写景能够直抒所见,不事雕琢,在以“富丽精工、典雅厚重”为特色的谢诗中特别显得自然,因此逗人喜爱。据说谢灵运自己也很赏识这两句诗。
诗人看了眼前的大好春光,不禁联想起古人吟咏春天的诗句——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祁祁,众多之貌;萋萋,茂盛的样子。豳歌,借用诗经·豳风的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祈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诗意。楚吟,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意。诗人在这里,就是用诗、骚句意化成自己的诗语,来表达当时难状的心境。
以上十句诗,是诗人在描绘春景,也是借景抒发情怀。但他却通过临窗眺望的生机勃勃的春色来反衬自己内心的悲凉和无限惆怅的心情,更易引起共鸣。
第三层(最后四句):感物思归
——索居难安,不如归隐,保持亮节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前二句说,离群独居,容易使人感到日子长久难挨,令人不得安心。难处心,即难以排遣孤寂的心情。
后二句说:难道只有古人才能坚持节操,“遁世无闷”吗? 否! 今天在我身上也可得到验证了。无闷,即“遁世无闷”,意即只要避开尘世,就无烦闷了。语出周易·乾卦:“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这就是说,诗人从离群索居中感悟到只有“高蹈隐遁”,才可消除烦忧,并进而保持高尚的操守。于是,他就下定决心归隐了。
* * * *
这首诗歌,以鸿虬自喻兴叹开篇,又以归隐持操作结,篇中还发了一些牢骚,可知谢灵运在此要抒发的就是他自己在仕途上的遭遇——不得志的感伤情绪。这便是本篇的主旨所在。诗中虽然描画了春天野外的大好光景,都只不过是作者用来给自抒伤怀作陪衬的,以便使“感物思归”的主题更加集中,更加突出。
一、诗艺上一个显著特色:通篇对偶
这是一首古体诗,但它已不是魏晋时的朴素五言古诗了。文字富丽精工,句句讲究工整对仗,使诗歌显得特别典雅厚重。比如:
潜虬媚幽姿, 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渊沉。
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嶔;
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
这些诗句,都是十分工整的对句,它们词性相对,句式相类,事理相应,明显地看出诗人深受散文骈化的影响,每句诗语都是经过苦心经营的。这种对偶化的诗篇,不仅在此诗中表现突出,而在谢诗另外篇什中,也随处可拾。似乎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了,对于后世诗歌格律化是有影响的。
二、诗中缀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名句
它为什么会成为妙绝古今、受后人如此钟爱的呢?我看原因有三:
第一、具有对比之美。全诗原是感怀喻志的,其中有失意的孤寂情调,也有较浓的超脱隐遁,灰色之想,而这两句诗却一下变换了情调和色彩,给人带来勃勃生趣和耀眼光亮,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的世界,令人感触了大地生命的搏动,让人们增添了生的信心、力量和希望。这是最主要的一着。
第二、还由于它情景相通。因为诗人在季节变换之际,能够抓住春天富有生命力的“景”,同此时此地的“情”交融相洽,并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出来,因而特别引人。正如宋人叶梦得所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石林诗话)
第三、乍见之喜悦。因为人们在严冬之末,见到春草新长,冬禽换了春鸟,写出季节变换时人们乍见之喜悦。这和后世唐人白居易的两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名句的意境有相似之处。或许这白诗正是受了谢诗的影响也未可知。因为两者,均是传达人们的乍见之喜。
-
作者简介 张映泉,男,湖北省远安县人。1945年11月出生。1961年,因家庭困难,从学校直接考入县花鼓剧团,当过演员,搞过乐器,并学过绘画。1973年调县文化局创作组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从1973年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以人生为主题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求关于人生的古诗名句,关于人生的诗句,有关积极人生态度的古诗。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唐 陶瀚: 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 明 冯梦龙: 人生于财,死于财,荣辱于财。 明 于谦:
-
名言: 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 注释: 任: 任……做事。 句意: 成就功业并不难, 难的是得到有才能的人; 得到有才能的人并不难, 难的是使用他们; 使用有才能的人并
-
傅若金 江上青峰宿雨开,江头归使日南来。 登高欲访平安字,二月衡阳雁已回。 傅若金,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他曾以异才被荐“佐使安南”。这首绝句,便是他出使安南(今越南)归来,行至回雁峰时所作。 回雁峰
-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咏物诗。古人认为,天是造物者,是主宰一切、造化万物的。《论语·阳货》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
在北朝为数不多的文人中,温子昇是较为杰出的一位,他留下的诗歌很少,《春日临池》诗是代表作。
-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题解】 本文作于仁宗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曾追随范仲淹进行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滁州
-
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练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
-
夫方策既载〔2〕,皇王之迹已殊〔3〕;钟石毕陈〔4〕,舞咏之情不一。虽渊流遂往,详细异
-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盐铁论》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