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话灵
新约·使徒行传第3—5章
太阳偏西的时候,彼得和约翰上圣殿去。在圣殿的美门门口,他们看见一个瘸腿的人,向他们乞求周济。
彼得对他说:
“你看我们。”
那人就留意看他们,指望得着什么。
“金的银的,我没有,”彼得说,“只把我所有的给你吧。我奉耶稣基督之名,叫你起来行走。”
于是拉着他的右手,搀他起来。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起来,一纵身,跳起来,站稳了,开步走。同他们一起进了殿,走着,跳着,赞美上帝。
百姓看见他行走,认出他是那平时坐在美门门口乞求周济的瘸腿人,而现在竟这样欢蹦跳跃,使他们大为惊讶。众百姓一齐围过来观看,只见那瘸腿人拉着彼得和约翰,走得很稳,步履矫健,远非昔日的畏缩困顿可比,令人赞叹不止。
彼得对百姓说:
“以色列人哪,为什么把这事当作希奇呢?我们是奉耶稣基督之名,叫他健壮了,他就健壮了,叫他行走,他就行走了。耶稣从死里复活……”
使徒对百姓说话的时候,祭司长、守殿官和撒都该人,忽然来了,听见他们讲说耶稣死而复活,就很气恼,于是当场把他们拿住。这时已经日落黄昏,不便审问,只好先把他们关押起来。可是听道之人,却有许多相信的,光男丁数目,大约就有五千。
第二天,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集会,大祭司亚那,还有该亚法、约翰、亚历山大,以及大祭司的亲族,全都到场了。有人把使徒押进来,叫他们站在当中,开始审问:
“你们凭什么能力,奉何人之名,做这样的事?”
“治民的官府和长老啊,”彼得说,“倘若因为残疾人得痊愈,就查问我们为何行善,那你们诸位和以色列百姓,全都应该明白,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人之所以能够痊愈,全凭着拿撒勒人耶稣基督之名。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为房角的头块石头。”
他们看出彼得和约翰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如今这样理直气壮,就感到非常奇怪,认明这是跟过耶稣的人,又见那治好了的残疾人,和他们一同站着,弄得他们无话可驳。于是他们从公会里出去商量对策,互相议论着:
“他们诚然行了一件神迹,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已亲眼看见,我们也不能说没有。只是这事传扬开去,对我们不利,所以我们必须恐吓他们,叫他们今后不得再如此这般地说的话。”
于是祭司等把使徒们叫来,禁止他们再奉耶稣之名教诲人。
彼得和约翰说:
“听从你们,不听从上帝,这样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 我们耳闻目睹的,不能不说!”
官长碍着百姓的缘故,一时想不出法子处罚他们,又恐吓了 一番,就把他们释放了。
二人被释放后,到会友那里去,把祭司长和长老所说的话,向他们转述了一遍。他们听见了,都同心合意地应声祷告:
“主啊,你造了天、地、海和万物。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一面叫你的仆人们放心大胆宣讲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着你圣仆耶稣之名,行将出来。”
原来借着神迹医好的那人,有四十多岁了,生来就瘸腿,天天被人抬来,放在圣殿门口,靠人施舍过活。现在身强体健,宛如重生之人,他为这件神迹,作了恰当的见证。
使徒见证耶稣复活,凡是相信的人都受了洗,并且变卖了田产家业,把所卖的银钱拿来,交给使徒,大家公用。那许多会友们,都一心一意。没有一个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属于自己的,也没有一个人感到自己缺乏什么,因为日常生活用品,全都按照各人所需的分给各人。
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他本来广有田产,全都变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还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他的妻子名叫撒非喇。他们也把田产卖了,但是却不肯全部交公,把价银私自留下几分。丈夫做这事的时候,妻子完全心领神会。
亚拿尼亚留下几分价银之后,把其余的几分拿出来交公,放在使徒脚前。
彼得洞察这一切,他对亚拿尼亚说:
“亚拿尼亚,为什么撒旦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把田产的价银私留几分呢?你不是欺哄人,你是欺哄上帝了!”
亚拿尼亚听见这话,登时仆倒在地,立刻就断了气。
他这样死了,看见的人全都胆战心惊。有几个青年人过来,动手把他包上,抬出去,埋葬了。
大约过了三个小时,他的妻子撒非喇走了进来,对于刚才发生的事,她一无所知。
彼得对她说:
“你告诉我吧,你们变卖田地的价银,就是你丈夫交来的这么多吗?”
“是的,”撒非喇回答说,“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刚好就是这些。”
“贪心之人哪,”彼得叹息着说,“你们为什么同心合谋,试探主之灵呢?你丈夫已经死了,埋葬你丈夫的人的脚,快到门口了,他们也要把你抬出去。”
那妇人当时就仆倒在彼得的脚前,和她丈夫一样地断了气。
那几个青年人刚好回来,看见她已经死了,也把她包裹了,抬出去,埋在她丈夫的旁边。
全教会以及听见这事的人,都很害怕。信而归主的人,有男有女,齐集在所罗门的廊下。那些不信的人,则对他们敬而远之。
然而那些患有各种疾病的人,却都希望得到使徒的恩惠。
耶稣死后三天复活了,并乘着云彩升到了天上,留下他的使徒在人间传道。使徒们效法耶稣,在人间行圣迹,弘扬耶稣的精神。彼得是约拿的儿子,原叫西门,他弟弟安德烈领着西门去见耶稣,耶稣说:“你是约拿的儿子西门,以后你就叫彼得吧!”彼得是第一个得主赐名的人,也是后来众门徒中大有作为的一个。
使徒们传教,比耶稣更加艰难,那些自作聪明的人,在内心里怀疑上帝,恨不得把那些信仰上帝以及规劝人们信仰上帝的人统统消灭。故事中记述了上帝在瘸腿的人身上显灵的事迹,这是使徒们成功传道的开端,使得人们相信耶稣继而信仰上帝。亚拿尼亚和妻子撒非喇用欺骗的手段妄图蒙骗上帝或妄图“考验神”,但代价却是死亡。上帝要从反面例子上向人们显示他的神迹和威严,使得那些小倍的人改而去坚定地信仰上帝。
在圣经里,自从夏娃为蛇诱惑而偷食禁果开始,就存在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即以上帝为代表的善,和以撒旦(蛇)为代表的恶。圣经是一元至善论,上帝的审判代表了一元的价值判断——善高于恶,理性高于情欲,秩序重于本能。因而在圣经故事中,如果人性中“恶”的因素占了主导地位,成了一种障碍,上帝必然会惩罚他,正如同他惩罚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一样。但事实上,基督教所宣扬的“善”,由于蒙上了上帝这个虚无飘渺的外衣,有时是显得非常空泛的,因而与它相对立的那个范畴——恶也是非常模糊的。以今天的观点看,基督教将许多符合人的基本需要的东西也斥之为恶。实际上,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都永远在个体的需求和群体道德的约束之间徘徊不定,理性与非理性,秩序与本能等等之间的冲突永远困扰着人类。亚拿尼亚和他的妻子原本并没有什么错,错的是他们借了上帝的名去欺骗上帝,这就成了 “伪”。
下面我们再讲彼得。彼得是加利利海的一个纯朴的渔民,他缺乏保罗般的个人吸引力,而且受的教育要比保罗少得多,在耶稣被审时,他临时表现出不敢认主的胆怯,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出色的使徒。当他恢复理智后,以对职责的忠诚来弥补过去那丢脸的行为。他将较为引人注意的工作让给在国外的保罗,让给耶稣的兄弟雅各去做,而自己甘愿留在犹大附近的一些很不重要的地区。他和忠诚的妻子一起,从巴比伦长途跋涉到撒马利亚,从撒马利亚到安蒂奥克。他告诉人们以前他同耶稣一起在加利利海捕鱼时人主对他讲的一些教诲。后来,彼得到了罗马,他的名字同基督教中心从耶路撒冷移到罗马这一事实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但使徒行传 中关于他的记载要比保罗少得多。无论怎样,彼得是与作为一个世界性组织的基督教的早期发展历史密切地联在一起的。他本人也是耶稣最喜爱的门徒。2世纪中叶,有一个编年史作者提到彼得和保罗曾同时在罗马工作,他们在几个月内先后被暴民杀害了。
-
儒者之学,不同释氏之五宗。|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儒者之学,不同释氏之五宗。》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鳞介无小大,遂性各沉福突兀海底鳌,首冠三神丘。钩网不能制,其来非一秋。或者不量力,谓兹鳌可求。屃赑牵不动,纶绝沉其钩。一鳌既顿颔,诸鳌齐掉头。白涛与黑浪,呼吸绕咽喉。喷风激飞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作品赏析题又作:新晴晚望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
-
欧阳修的《雨后独行洛北》描绘了雨后独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忧愁。他通过独行洛北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寂寞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这首诗充满了禅意,读来让人沉思。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山水的描写手法,使诗意更为深远。整首诗语句通顺,表达了欧阳修的情感,展示了他独有的艺术才华和对生命的思考。
-
[宋]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右柴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
-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茧蚕。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三十未有
-
丘壑经涂赏,花柳遇时春。相逢今不醉,物色自轻人。
-
本篇还辑有孔子论诗的一句名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认为诗三百篇的作者,无论是臣民孝子,还是怨男愁女,都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毫无虚假矫饰。
-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