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游点苍山记二则》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游点苍山记二则》原文|翻译|赏析

明·杨慎2

二则 ·之一

二月辛酉3,自龙尾关窥天生桥,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4。两山千仞5,中虚一峡,如排闼然6。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7。中溪与予各赋一诗8,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下山乘舟至海门阁小饮。

1点苍山,又作苍山,在云南省大理市洱海之西,作者在流放云南期间曾游点苍山,逐日记游而成游点苍山记。2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有升庵全集。世宗时,曾谪戍云南永昌。3辛酉:辛酉日,古以干支纪日。4龙关晓月:点苍山一景。5仞(ren):古长度单位,合今七尺或八尺。6排闼(ta):推开门。7天在地底:形容天空月色倒映在水中,如在地下。8中溪:李元阳,号中溪,当地名士。

【析点】 壁立千仞的两山中间夹着一条深深的峡谷,晓月将坠,月色倒映水中,给人一种天在地底的感觉。这到底是自然现象的写实,还是作者人生遭际的象征呢? 中国古代诗文向来讲究意境,很难说作者营造的龙关晓月这一凄清意境没有包含其人生感受在内;至少,对于流放云南的作者来说,其心境之凄苦是不言而喻的。

杨勇

二则 ·之二

壬戌1,复行人关2,由混混亭而升觉真庵,北折入谷口,观宝林寺山茶。因叩圆海寺3,瀹茗煮泉4,坐于万松之阴。已乃拄杖下北涧5,渡石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6,洱波在席7,相与趺坐酌酒8。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景,红黄一线,本细末宽9,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10。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今则网罟大密,此景时有时无,不常然也11。”曰:“但观于涌金流采,已自胜耳。”

1壬戌:壬戌日,上一则的后一日。2关:指龙尾关。3叩:叩门。4瀹(yue)茗:煮茶。5已:已而,不久。6荫轩:树阴遮掩小室。7洱波:洱海的波浪。在席:极言洱波之近。8趺(fu)坐:盘腿而坐。9本细末宽:形容落日光线放射,起初细小,而后渐宽。10鸳浦夕阳:洱海一景。11“今则”三句:意为现时捕鱼网多,鸳鸯不来群浴,“鸳浦夕阳”之景不常有。罟(gu),网。大,同太。然,如此。

【析点】 鸳浦夕阳本是洱海一胜,作者不辞艰难,由混混亭而觉真庵而宝林寺而圆海寺而鹤顶寺,为的也是欲睹这一奇景(虽然他没有言明),不料因为捕鱼网多而无法见到鸳鸯群浴的美景,这确是一件憾事。但作者似乎并没有过于伤感,他以能见到洱海涌金流采的景象而自慰。或许,在经历人生的失意与挫折之后,他对此遭遇已不感到奇怪了吧。

但是,对于任何爱美的人来说,这确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古人有所谓“林间喝道,花上晒裤,清泉濯足”之说,意指自然之美遭到破坏。文中反映的网罟太密致使鸳鸯不来群浴的现象不也给人同样的感觉吗

猜你喜欢
  • 李商隐《四皓庙》全诗赏析

    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

  • “岳父/岳母”的意思,出处,故事

    丈夫对妻子的父亲、母亲的称呼。 对妻子的双亲称“岳父岳母”,其由来有一个演变过程。在古代,丈夫对妻子的父母,或是妻子对丈夫的父母,是同一个称呼——舅姑。西周时,婿称岳父为“舅”,称岳母为“姑”。《礼记

  • 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全诗鉴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品赏析【注释】:①此为出守京口时所作。与上篇作于同时同地

  • 夏完淳《婆罗门引·春尽夜》妇人惜春怨春词作

    这首词题作“春尽夜”,为妇人惜春怨春之语。日落黄昏,晚鸦投林,余晖即将收尽,唯有“一枝花影”依稀可见。“送”字含脉脉惜别之情。“春归”三句,情致更深一层。

  • 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禊亭》全诗鉴赏

    曲池流水细鳞鳞,高会传觞似洛滨。红粉翠蛾应不要,画船来往胜于人。

  • 卢娅《蕾莉与马杰农》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卢娅 【作家简介】见《霍斯鲁与希琳》。 《

  • 小梁州·秋·贯云石

    小梁州·秋 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 枯荷叶底鸳鸯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 [幺]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 湖水清,江湖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 字里中国

    【3976】字里中国(张素凤等著,中华书局,10万字,2017年3月第1版,39元)△共9章:①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社会等级;②从汉字看中国古代行政

  • 《雨霖铃赏析》

    全诗共四句,以追述始,写唐明皇自蜀返京,由蜀入秦,恰逢霖雨之夜。地点、情景依旧,然人事全非。使人睹此情景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安史之乱,唐明皇仓惶出逃,联想起马嵬坡“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联想起栈道雨中唐明皇悼念贵

  • 南朝沈约《别范安成》离别古诗鉴赏

    此诗在离别的哀愁之中,还含有对人生进行反思的意味,它之所以超越一般的离别之作、能够千年来被传诵不衰,其奥秘大概也正在于此吧。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