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注释】
选自宋·苏轼答谢民师书。
辞:辞令,言辞。
达:达意,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文:文采。
【赏析】
苏轼的答谢民师书,由赞扬谢民师的作品,阐述了自己的文艺见解,发表了“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的文学主张,表达了自己崇尚平易自然文风的观点。同时强调指出: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意思说:寻求客观事物的奥妙底蕴和生动意象,如系风捕影一般困难;能深刻认识、理解事物的人,少之又少。既能深刻认识、理解事物,又能生动形象地将之表达出来,就叫做辞达。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那文章自然就有文采了。
论语·卫灵公一则记载,孔子对文章的要求是“辞达而已矣”。孔子的“辞达”,是强调文章的质朴通顺,能确切的表达为文者的思想与情感就行了,没必要添枝加叶。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引用了孔子的“辞达”说,并进一步作了解释和发挥。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崇尚天然美的文章风格,同时也不忽视文采。所以他在文章中既强调重文,也强调达意,有意识地将重文与达意有机地统一起来,认为不能因为“言止于达意”,便以为“疑若不文”,不要文采了。这就纠正了文论史上一些人关于“辞达”只是语言表达问题的片面理解。
苏轼认为,“求物之妙”,即是要善于寻求客观事物的奥妙底蕴,把握难以捕捉的生动意象;“能使是物了然于心”,即是要细致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能了然于口与手”,即是要以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所观察、理解的东西生动形象、精到纯熟地表现出来。文章达到这个水平,才能叫做“辞达”。辞而能达意,意能逮物,自然就有文采了。
苏轼的解说和发挥,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中物、意、言三者的关系,触及到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给孔子的“辞达”说注入了新的意蕴。
-
大凡国人都有一个摆脱不了的情结,那就是对故土一往深情的眷念。虽然故乡并不一定富裕,甚至还很贫穷,曾给予好多忧伤,但是,无论走到哪里
-
梓州城池亭者,长史张公听讼之别所也〔2〕。徒观其岩嶂重复,川流灌注,云窗绮阁,负绣
-
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三季沦周赧。七雄灭秦嬴。复闻赤精子。提剑入咸京。炎光既无象。晋虏复纵横。尧禹道已昧。昏虐势方行。岂无当世雄。天道与胡兵。咄咄安可言。时醉而未醒。仲尼溺东
-
《石林燕语》 《石林燕语》10卷,宋叶梦得撰。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吴县人。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仕哲宗、徽宗、钦宗、高宗4朝。叶梦得是南北宋之间一位著名的学者,他著述极为丰富,今存于
-
与人交一以诚信,相与未尝视贫富为俯仰。|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与人交一以诚信,相与未尝视贫富为俯仰。》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唐]白居易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白居易于
-
名言: 利欲熏心,随人翕张。 注释: 翕(xi): 敛缩, 收缩。 句意: 一旦私利欲望侵扰身心, 只得由别人随意摆布。 出处: 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
-
王介甫读孔子世家 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
-
【提示】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原名彘(zhi治),是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高帝刘邦的曾孙,是西汉强盛时期一位有雄才大略,又建立了文治武功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在内外政策上有许多新的变革。如尊
-
拔蒲(二首)无名氏【原文】其一青蒲衔紫茸[1],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2]中。其二朝发桂兰渚[3],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