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石梁鸿“雁宕图”后》原文|翻译|赏析
明·徐渭2
台、宕之间3,自有知以来,便神驰于彼,苦不得往。得见于图谱中,如说梅子4,一边生津,一边生渴,不如直啜一瓯苦茗5,乃始沁然6。今日观此卷画图,斧削刀裁,描青抹绿,几若真物7,比于往日图谱仿佛依稀者,大相悬绝。虽比苦茗,尚觉不同,亦似掬水到口8,略降心火。老夫看取世间远近真假,有许多种别,不知他日支杖大小龙湫9,更作何观?
1雁宕(dang):雁宕山,浙江省名山。2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剧家。有徐文长文集、樱桃馆集等。3台、宕:天台山、雁宕山。4说梅子:梅子味酸,古有“望梅止渴”之典,出自世说新语·假谲。5啜(chuo):饮。瓯:茶盅。茗:茶。6沁(qin)然:意为以水浸湿干渴。7几(ji):几乎。8掬:捧。支杖:拄杖。9大小龙湫(qiu):雁宕山的大龙湫瀑布和小龙湫瀑布。
【析点】 为“雁宕图”作后记,以对雁宕景物的渴望作为起笔,以图谱中的雁宕作为陪衬,引出所观之“雁宕图”。观图对实景更生向往,最后仍以对实景的渴望作结,前后连贯,左右逢源,对石梁鸿所绘“雁宕图”的评价可谓恰到好处。
文章妙处在于徐渭并不把实景、图谱、雁宕图作“形”的比较,而是通过比喻从感受上较量它们的短长——看图谱如说梅子,虽能瞬时止渴,随即渴意更甚;观画如一捧清水到口,滋润人的干渴,却仍不能满足;还是不如实地亲游,如同一杯苦茗,沁人心脾。三个比喻突出了三者在“神”上的差异,“形”的差异则尽在不言之中,给人留下思索体会的余地。读至此,也许有人心生不满:徐渭题画却将画放入第二义,岂不有贬低画图之嫌? 否。他对画幅已有“斧削刀裁,描青抹绿,几若真物”直接评价;但世间万物,“远近真假”,总有“许多种别”,这是画幅无论如何不能尽绘的。这正是徐渭艺术观的一种表现。
“说梅子”之喻,活用了世说新语中曹操率部行军“说梅止渴”的典故;另两个比喻均从此“止渴”处生发开去,从而形成了既有关联又新奇绝巧且通过生活经验可以感知的三个比喻,使文章主旨得以自然地发挥。而且在运用典故方面,也可称为典范。
-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
本诗典出南朝宋虞和“论书表”:“羲之性好鹅。山阴昙禳村有一道士,养好鹅十余。右军清旦乘小艇故往,意大愿乐,乃告示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
-
作者: 崔雄权 【作家简介】河瑾灿,1931年出生于朝
-
黄省文书分道山,静传钟鼓建章闲。天边玉树西风起,知有新秋到世间。
-
《减字木兰花》·李清照 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上片写她买花
-
《蜀道后期》和《人日思归》是两首文学作品,通过对比赏析这两首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题材、意境和感情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蜀道后期》描绘了长期在蜀道上奔波的艰辛和无尽的忧伤,表达了诗人对离乡别井感到的思念和苦闷。而《人日思归》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渴望回归的情感,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次,在意境上,《蜀道后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作者以悲伤的笔触描绘了蜀道的险峻与荒凉。而《人日思归》则更加温情,诗人通过描写故乡的美景和记忆,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 最后,在感情表达上,两首诗作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带睿的,内容包括古诗中带睿的诗句~,含有睿字的古诗,带睿字的古诗词。悬闻睿诏赓黄竹明陈束 《禁中对雪》2、睿德隆公族明多炡 《上益王》3、睿皇初运岳生贤明顾清 《涯翁七十寿诗(二首)》4、睿想孚筮从明皇甫
-
惟思古今有大诚信之人,各有效用,积功于天,乃敢自前。|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惟思古今有大诚信之人,各有效用,积功于天,乃敢自前。》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柳宗元 杓直足下: 州传遽至,得足下书,又于梦得处得足下前次一书,意皆勤厚。庄周言,逃蓬藋者,闻人足音,则跫然喜。仆在蛮夷中,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
-
富平少侯李商隐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注释】